八月的龍溪鄉,青山綠水,茶香四溢。
近日,記者來到慶元縣龍溪鄉西溪村,跟著龍溪鄉茶葉種植戶楊發壽,到海拔900多米的山林間,探尋荒野茶的“茶香密碼”。
龍溪鄉位于慶元縣東南部,東、北接嶺頭鄉,南界福建省壽寧縣、政和縣,西接舉水鄉。該鄉現有高山有機茶園2967畝,已建成西溪、后洋坑、魚川等有機茶種植基地,形成了集種植、加工、銷售、品牌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在龍溪鄉西溪村鷹峰山腳下,野花、小溪、山竹、大樹,這里的生態完全保持著原始的樣子。在樹木中穿行,在野草中行走,荒野茶周邊,荊棘叢生,茶樹長得人高馬大,絲毫不按照套路出牌。
野、荒、蠻,自然、隨意、灑脫是荒野茶的特質,荒野茶的茶氣,強勁有力,絲毫沒有懈怠之感。
慶元縣龍溪鄉西溪村鷹峰茶場,共有150余畝茶葉基地,其中30畝為荒野茶。前不久,從龍溪鄉西溪村鷹峰茶場摘取的荒野紅茶在我縣首屆“斗茶”大賽活動中,榮獲了“十佳荒野茶”稱號。
“小時候我的記憶里這里這一片就已經開始種植茶葉,從小就有生產隊組織釆茶。”楊發壽告訴記者,現有30畝的荒野茶源于上世紀60年代種下的“鳩坑種”,由于人員搬遷,茶葉基地管理等原因,茶樹與錐栗樹共生,成為荒野茶。
荒野茶生長與溪澗為伴、多樣植被為伍,環境原始自然,產量低,質量高,風味層次更加豐富,不苦不澀,口感飽滿,氣息濃厚。
“不修剪,不打藥,不施肥,一年只采摘一次春茶,只能采到幾十斤。”楊發壽說,荒野茶通過人工采摘的方式,荒野茶的產量也受采茶工人的手法,熟練程度等影響。山路崎嶇,路途艱險,增加了采茶的難度。
為了利用好這一優質資源,未來,楊發壽還將以自然凈化為主,人為干預為輔,對于一些生態相對較差的茶山進行一定的改造,實行適當的間作。同時,加強荒野茶的品牌、包裝的研發、設計,不斷提升龍溪荒野茶的知名度。
作者:蔡曉涵
來源:慶元縣融媒體中心,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