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十堰市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縣域經濟發展中,深入實施“61”產業強農計劃,把茶產業作為全市生態特色農業的重要產業,在整合品牌資源、創新產業機制、挖掘品牌文化等方面下足功夫,茶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同時也應看到,十堰市茶產業基地標準化程度不高、有機茶特色化不明顯、產業體系還不夠健全。面對全國茶產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我市茶產業如何提質增效?
名優綠茶暢銷
十堰市茶產業發展迅速
十堰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十堰市生態區位獨特,生態環境優越,茶園大多分布在海拔500米至1200米的二高山地區,降雨量適中、晝夜溫差大、漫射時間長,可謂“高山云霧出好茶”。
十堰市茶葉茶多酚含量達3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清香、粟香、花香等多種香型兼備,多次在全國大型茶博會上獲得金獎。
近年來,十堰市茶產業發展迅速,現有各類茶企300余家。其中,湖北龍王埡茶業有限公司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湖北梅子貢茶業集團、湖北圣水茶場有限責任公司、湖北星夢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竹溪貢茶茶業有限公司是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全市茶園面積超80萬畝,年產茶葉1.6萬噸,年產值達24億元,綜合產值達85億元。名優綠茶暢銷,紅茶、烏龍茶、茶葉提取物等產品市場開發前景廣闊。
發展遭遇瓶頸
有機茶產業體系不健全
十堰市目前有機茶認證品牌達43個,居全省之首。但據業內人士介紹,十堰市有機茶雖然在全省率先獲得歐盟認證,但有機茶園面積僅3萬畝,占茶園總面積不到4%,且一半以上是老茶園,立地條件差、茶樹密度高、抵御災害能力弱。
十堰市茶產品以綠茶為主,烏龍茶、紅茶、黑茶、茶食品、茶工藝品、茶提取物等僅占5%。在綠茶中,面向大眾消費的普通綠茶開發不足,中高檔茶比重過高。茶葉原料利用率僅為40%,近60%的夏秋茶和普茶原料閑置浪費。
此外,十堰市茶葉技術人員數量較少、知識陳舊、年齡老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業效益整體偏低;良種供應不足,除竹山縣有一個小規模無性系茶樹良種繁殖基地外,茶種、茶苗主要靠外調。全市尚無一家茶葉專用有機肥生產企業。
樹立現代營銷觀念
加快推進全產業鏈建設
業內人士建議,應著眼于全產業鏈建設,樹立現代營銷觀念,加大有機茶開發力度,用3至5年時間打造全域有機茶示范基地,建成首個市級有機茶示范區。
堅持“突出重點,彰顯特色,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的發展理念,把以竹房百公里茶葉長廊為主的茶葉特優區,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茶產業轉型發展示范區。
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專業鄉(鎮)和專業村,堅持新建基地抓標準、老基地抓升級,實施有機茶標準化生產提升計劃,促進茶葉加工向自動化智能化發展。提高茶園機械化作業水平,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大力推廣生態種植,全面提高有機茶基地生產效益。
培育領軍企業,重點扶持3至5家茶葉產業龍頭企業,將其培植成規模大、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行業領軍企業。加大對茶葉小微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形成以領軍企業為龍頭、骨干企業為支撐、小微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為基礎的茶產業企業集群。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瞄準500強企業和農業上市公司,引進知名企業來我市參與有機茶開發,促進茶產業升級。
優化產業結構,加大茶樹良種、專用種的引種、試驗、示范和推廣力度,力爭新建無性系茶園達60%以上。圍繞“提高茶樹鮮葉資源利用率”這一課題,堅持以名優綠茶為主,紅茶、青茶、黑茶等其他茶類為輔,大力開發抹茶、茶葉提取物及終端產品、茶飲料、茶食品、茶工藝制品等深加工產品,力爭綠茶產量與其他茶類產量之比由9:1調整到7:3、茶葉原料利用率由31%提高到80%以上。
建立完善有機茶質量全程控制追溯體系,加大有機茶產品申報認證和監管力度,統一準入機制、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市場形象。規范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深度挖掘茶文化資源,豐富品牌內涵,進一步提高有機茶知名度和開發效益。
鼓勵茶企業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主動“走出去”開拓市場。引導茶企與其他社會經營組織在國內大中型城市設立專營店、加盟店、展銷店和體驗店,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拓展茶葉銷售渠道。
與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加大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力度。強化技術培訓,提升企業科技含量,加速有機茶產業轉型升級,向產業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助力全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十堰鄉村振興,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