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種茶唱山歌,政府號召我遵循。開辟茶園打硬仗,吹響號角猛進軍。立葉村民齊上陣,打好產業揾大銀(賺大錢)。一定做強又做好,直往小康道路奔。”這是蒼梧縣獅寨鎮大昌村立葉組茶農劉醒吾即興演唱的山歌,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歌詞唱出了茶農響應政府號召種好茶的信心、決心和希望。
在梧州,像他這樣以一顆熱心開墾茶園的人不在少數。今年以來,梧州市為了解決生態茶園“怎么種”的問題,先后印發《關于茶園建設有關問題的指導意見》《六堡茶種苗繁育及茶樹種植技術規程》等技術材料,建立定點聯系服務機制,組建市縣鄉三級茶產業科技服務隊,指導服務茶農8000多人次,對上規模重點茶園實施技術團隊定點掛牌服務制度,實現了全市28個千畝以上規模茶園技術指導全覆蓋。同時推動多形式盤活村組織集體資產,創新融資模式,充分調動茶企和茶農參與生態茶園建設的積極性。
蒼梧縣六堡黑石頂生機勃發的六堡茶生態茶園。(資料圖)
加強技術指導
為了科學推進六堡茶種植工作,蒼梧縣聘請了原浙江大學教授梁月榮等10名茶樹育種權威專家進駐該縣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制定了專家技術指導安排表分片區駐片指導。蒼梧農投集團還與浙江大學簽訂品種選育、生態茶園建設合作協議,增加400萬元科研經費投入強化專家團隊支持,并利用當地茶樹品種開展育種資源創新,選育出適制六堡茶的新品種。目前專家組已到各鎮開展技術指導300多次,外出實地考察種苗10次,舉辦苗圃建設、茶葉種植技術培訓班8期(共培訓1450人次),田間地頭培訓1300多人次。
在茶園和苗圃建設方面,市六堡茶產業發展指揮部也組織人員深入各縣(市、區)調查研究,了解各地茶園建設規劃,立足全市茶產業發展實際,針對茶園建設存在的技術難題加強頂層設計,做到上下聯動,左右協同,重點針對規模茶園、苗圃基地常態化開展技術服務。截至目前,全市各級技術指導組共派出技術人員200余人次,實現對19個規模茶園和苗圃基地專人掛點指導,及時解決茶園和苗圃基地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強化經濟模式
日前,在岑溪市筋竹鎮云龍村高標準生態茶園,茶農們正在忙著修剪茶樹,為秋茶養育做好準備。這個總投資約1.1億元的生態茶園目前已完成流轉土地5400畝,選種了云南大葉種、天龍一號等茶樹。同時,茶園還積極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由公司提供優質茶苗和技術指導,提供產供銷一體化服務,帶動周邊農戶發展茶葉種植,預計每戶年平均可增收9500元。
通過多方協調聯動,我市引導茶企和茶農建立“命運共同體”,盤活各村組織集體資產,推進“企業+集體經濟+大戶”模式,鼓勵各村利用集體土地和村級集體經濟專項資金以經營主體或土地入股形式發展茶產業,逐步形成以茶企為龍頭,村級集體經濟為特色,種植大戶和普通農戶為補充的茶園建設格局。同時,我市組建六堡茶行業聯合黨委和六堡茶產業黨建聯盟,吸納全市16個茶企(合作社)、茶園基地、行業協會黨支部共101名黨員,推進黨建與六堡茶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此外,今年統籌全市各級財政資金2.9億元支持六堡茶產業發展,并創新融資模式,制定“六堡茶農貸”“六堡茶商貸”和“六堡茶企貸”等金融產品解決六堡茶企業融資難題,累計六堡茶貸款授信8.9億元,同比增長28.7%。
文字:陳益銘
通訊員:龍志榮
來源:梧州日報,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