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正是夏茶采摘高峰期。在海南各地茶園中,一行行茶樹綠涌翠滴。茶農肩挎茶簍,穿梭其中,雙手翻飛,細嫩的茶芽紛紛落入簍中。
海南茶農是自豪的:作為全國唯一的熱帶島嶼茶葉產區,海南氣候優勢和地理優勢突出,全年采茶季近10個月,冬管后首批茶的采摘時間更比其他地區早1至3個月,且茶葉品質高,擁有極佳的產業發展優勢。
海南茶農卻又是困惑的:盡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海南茶便名聲在外。可產業整體規模小,種植分布散亂,不斷擴大的用工缺口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困境制約著產業發展。
近年來,隨著政府部門扶持力度持續加大,科研機構不斷發力,企業探索市場步履堅定,尋求海南茶產業突圍之策。
在白沙黎族自治縣,茶農采摘忙。
小產區自有芬芳味
歷史久、品質高、發力轉型
“算一算,我已經是家里的第三代茶農了。”近日,在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的一處茶園,“90后”茶農王娜倍感自豪。
泡上一壺茶,沉淀的往事便如香氣般氤氳開來。海南產茶歷史悠久,可考歷史已有近千年。在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海南一度成為國家紅茶出口貨源基地,因產品品質優良,遠銷至歐美、東南亞、中東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然而,特殊的發展歷史和依靠出口創匯為主的產業模式,也導致早期的海南茶產業抗風險能力偏弱。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于各種原因,海南茶業生產規模迅速萎縮。1992年,海南茶葉種植面積達到10.92萬畝;到2016年,海南投產茶園面積減至約1萬畝,且分布散亂、難成規模。
這一變化,暴露出海南茶產業發展主體小、散、弱,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不足,科技創新含量待提升等短板,也讓海南茶人痛定思痛,走上革新發展的道路。
“我們決心抱團發展,以標準化、規模化、品質化的思路做大產業。”海南農墾熱作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墾熱作)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4月,海南農墾投資控股集團組建專業化產業集團,從資金、人才、土地等方面加大對茶產業整合的支持力度,并以現代企業的經營方式,統一供種、采購、技術、包裝、統一銷售,保障產品的“質”和“量”。
不少民營企業也乘勢而上,成為壯大海南茶產業的新生力量。國企、民企共同發力轉型,海南茶產業重新迎來春天。據海南省茶業協會統計,2020年全省茶園種植面積3.3萬畝,其中,開采面積2.4萬畝,茶葉總產量680噸。
多舉措寫就“鏈”文章
樹標準、育人才、走精走深
在茶產業規模逐步擴大之時,人才的短缺成為制約發展的難題。
近年來,在白沙、五指山、瓊中等海南主要茶產區,采茶工斷層、老齡化以及用工成本日益上漲等問題愈發凸顯。
探究采茶工短缺的緣由,一方面是采茶工作辛苦,收入建立在熟練程度和勞作時長上,不受年輕人青睞。同時,不少青壯年外出務工,加劇了采茶工流失。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要從茶業人才儲備和推廣茶葉種植管理機械化兩方面入手,解決用工難題。
海墾熱作副總經理張威建議,要重視茶業從業者技能的系統性培訓和提升,呼吁大專院校重視對相關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為茶產業提供儲備人才。
此外,各方應聯動加快推進“機械換人”,研制更適合優質茶青采摘的小型茶機,以及與之配套的優質茶鮮葉分級機,同時引導建立機采專業戶或者機械化采收(機耕、機采、機剪)專業合作社;提高采茶工的專業化、規范化水平,提升茶葉采摘的組織專業化程度,從而提高效率。
隨著市場變化、觀念革新和產業升級,新的產業圖景在海南茶人心中愈發明晰——加強茶業深加工建設,走精深化發展路線,提高產業附加值。
“除了做成沖泡茶,茶葉還能做成抹茶粉、茶含片等食用品,以及茶襪、茶皂、茶絲巾等日用品,甚至是茶保健品、茶藥品,這些深加工產品能夠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對于新一代年輕消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海南省茶業協會秘書長陳世登表示,傳統茶產業向食品、日化行業延伸,對于提高茶葉附加值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特色化打出“海南牌”
生態佳、成本高、打造精品
針對種種桎梏,近年來,海南省各部門、科研機構和茶企合力推進產業發展,讓海南茶香遠飄萬里。
比起省外種植規模動輒數十萬畝的茶產區,海南仍屬于小產區。眾多業內人士認為,海南茶的小體量、高成本、高品質等特性,決定了海南茶產品需要走精品化、特色化路線。“茶業打出海南牌”成為他們的共識,并以各種形式為之努力。
如何理解茶業的“海南牌”?
首先要有大品牌意識。眾多業內人士注意到,省內茶品牌雖多,但多而不精,缺乏能叫響全國市場的大品牌。陳世登認為,首先要打造海南茶的公共品牌,培育企業品牌茶堅持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行業協調、茶企業操作”為原則,實施“區域品牌+企業品牌”茶雙品牌戰略,形成以區域品牌為基礎結構、企業茶自主品牌進行有效補充的產業品牌綜合體系。
“海南牌必須要有不可復制的海南味。”海南茶產業專家陳德新認為,要通過挖掘本地自有資源,打造特有產品。海南現存一定體量的古茶樹、野生茶樹以及特色地方品種。各方需合力建立保護海南茶樹核心品種資源庫,并開展調查種質資源收集、鑒定、評價、選育工作,培養出具有海南特質化的產品,在市場中塑造物美質優的高端品牌。
“海南牌”還需有“海南色”。
“茶旅融合,讓海南大美風光和茶業形象牢牢綁定。”在五指山市椰仙有機茶園總經理鄭麗娟眼里,茶園不僅能種出生態茶樹,還能長出燦爛“螢火”——夏日晚上,在五指山水滿鄉的生態茶園里,螢火蟲漫天飛舞的浪漫景象,讓諸多游客流連忘返。
業內人士建議,依托海南茶園體量較小、零星分布,且多集中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區域內的特性,政企研協同,通過完善設施、注入文化、豐富體驗等手段,打造一批“小而精”的生態觀光型茶園,打造集休閑、研學、康養于一體的文旅業態。
此外,打出“海南牌”還需在“早”字下功夫。
“海南氣候優勢顯著,是我國唯一冬季仍產茶的茶區。”陳世登介紹,每年12月,當省外茶產區的茶樹處于休眠狀態時,海南茶葉已萌發肥厚的枝芽。他認為,海南省茶企應充分利用季節優勢,擴大冬茶產量,加大冬茶供給,抱團打響“冬茶只有海南有”口號。
業內人士還呼吁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對茶產業發展給予重視,在科研、政策及資金方面加大投入,由管理型向服務型過渡,提高茶業生產者積極性。
來源:海南日報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