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貴州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貴州省茶產業發展條例(草案)》首次提請大會審議,標志貴州朝著提高茶產業發展整體效益、建設茶產業強省邁出堅實一步。
7月30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聽取了省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關于《貴州省茶產業發展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的說明。(洪英杰攝影)
《條例(草案)》共七章六十二條,對茶產業涵蓋范圍、發展理念、茶樹種植、茶葉加工、品牌建設等有關內容進行了詳細說明和規定。
關于劃定“茶樹生態種植保護區”,《條例(草案)》明確提出了茶樹生態種植保護區的劃定主體、條件、程序、建設標準、栽培標準、政策支持,帶動新型茶業經營主體和茶農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推動茶產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品牌建設方面,《條例(草案)》指出,要力求按照政府引導、行業指導、誠信為本、質量優良、企業主體、共建共享的原則,在集中樹立貴州綠茶、貴州紅茶、貴州抹茶、貴州黑茶等四大類公用品牌下,再支持省里集中樹立的都勻毛尖、湄潭翠芽、綠寶石、遵義紅“三綠一紅”品牌,同時對已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的區域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進行打造扶持等內容。此外,《條例(草案)》對禁止性的規定,依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國家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明確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建立完善的茶葉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從源頭上保障“干凈茶”。
茶產業作為貴州省農業傳統優勢產業,既是生態產業也是富民產業,在全省脫貧攻堅農業產業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主導作用。通過多年持續不斷的努力,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有茶園面積700萬畝(其中投產601.7萬畝),連續七年居全國第一;全年茶葉產量40.1萬噸,產值451.2億元;茶產業輻射帶動356.1萬人,帶動貧困戶34.81萬人,脫貧17.46萬人,涉茶人員年人均收入10699.08元,其中涉茶貧困戶人均年收入5722.79元。
越來越多掃描溯源標簽出現在貴州產出的茶品包裝上。
貴州計劃制定一部符合貴州省實際的茶產業發展地方性法規,旨在以法治引領和依法保障貴州省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加快建設茶產業強省步伐,實現貴州省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條例(草案)》亮點梳理
《條例(草案)》規定,產茶地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建立茶葉質量安全可追溯和監管體系,加強茶葉質量安全監督管理。
茶樹種植者應當建立茶葉種植生產記錄檔案,該記錄應當保存兩年。禁止偽造茶葉種植生產記錄。
茶樹種植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家庭農場等生產經營主體,應當建立茶樹鮮葉質量安全自檢制度,定期對茶葉加工生產狀況進行檢查評價,建立茶葉加工記錄檔案,加工記錄和憑證保存期限不得少于茶產品報紙期滿后一年。禁止偽造茶葉加工記錄。
茶葉種植生產加工者未建立或者未按照規定保存生產加工記錄的,或偽造生產加工記錄的,由縣級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逾期不改正的,可以處2000元以下罰款。
來源:多彩貴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