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又到一年春茶飄香時,早春的第一批綠茶已冒出青青嫩芽。每到這個忙綠時節,家住天目山鎮的胡柏林不時會想起自己手工炒茶時的場景。
手工炒茶是項“巧手”活
茶樹喜歡偏酸性土壤,又需要一個潮濕溫暖的環境,而天目山鎮的地理環境正好滿足茶樹的種植要求。在上世紀70年代,天目山鎮一帶曾種植了大面積的茶樹。今年80多高齡的胡柏林在那時正好是亭口茶場的炒茶工,負責這個茶場茶葉的炒制工作。
“手工炒茶需要靈活的手巧,因為炒茶的整個過程都要用手來操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炒焦?!痹诓稍L中,胡老伯給記者詳細介紹了手工炒茶的流程。胡老伯告訴記者,制作茶葉首先還得從采茶開始,從什么時候,在芽頭的什么位置采摘都將決定著茶葉的品質。采茶過程中要講究手巧、手快,特別是一些名貴品種的茶葉,對時間要求更嚴,芽頭長出來,外面剛剛冒出一片嫩葉,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芽從葉中采摘下來,否則時間長了會影響到茶葉形態與營養。
“以臨安本地種植的綠茶為例,一般可簡單分為三個步驟:殺青、揉捻、烘干?!焙喜蛴浾呓榻B了自己的炒茶經驗,“殺青需要高溫,一般在180度到200度,不過,其中還要看茶葉的老嫩程度來掌控溫度。接著是揉捻,手里用力一定要柔軟,根據炒制時間,調整溫度,有經驗的人往往會用臉去感受溫度變化,因為臉部貼近茶葉去感受溫度,會比手更敏感,更易作出判斷,期間還要輕、重、輕、重不停的揉捻變化。最后才是烘干,主要是過濾水分讓茶葉蓬松?!焙喜f,對于溫度的掌控、揉捻的用力程度把握,全憑個人手藝,茶葉的炒制水平也就體現在這兩點上了。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茶葉需求量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茶農使用制茶機器代替手工炒茶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由于手工炒茶費工費時,沒有經驗難以把握,而機器炒茶能以較高效率完成產量加工,又能降低勞動強度。因此,在一些茶葉加工企業,手工炒茶就顯得更是難見蹤影。
在胡老伯的家里,有一套機器炒制茶葉用的設備,胡老伯說,家里還有幾畝的茶園,眼看著每年長出的新茶,很舍不得讓它“自生自滅”,一到茶葉采摘的時節,他都會堅持去采茶?!艾F在年紀大了,手工炒茶已經是不行了,所以叫兒子買了臺機器來炒茶?!?/P>
“機器炒茶雖然在炒制速度上更快,但我始終覺得還是用手炒出來的好喝一點?!焙喜f,像他家里用機器炒制,通常都會放入大量茶葉,可能會造成茶葉上下層次溫度不勻,會影響到茶葉的品質。而手工炒茶由于量少,再加上需要不停的翻茶、抖茶,會使得茶葉炒制溫度更加平衡勻稱。“一些名貴茶葉,像龍井、碧螺春等,很多都是用手工炒出來的,為什么要用手工炒,原因就在這里。而且在價格上,比用機器炒出來的茶葉要更貴?!?/P>
手藝交接,令人堪憂
盡管茶的手工藝耐人品味,但在采訪中胡老伯卻告訴記者,如今在他們那一帶真正懂得手工炒茶的都是上了年紀的人。
“炒茶不但需要手藝還需要耐心,有時候還要熬夜炒制,是個苦差事,要學好這門手藝不容易。而且茶葉還要根據不同時候采摘,采取不同的炒制方法,那樣就更難掌握了,通常需要好幾年學藝時間。而現在很多年輕人不肯吃苦,我自己也曾帶過兩個徒弟,但是現在都已經不炒茶了?!焙喜f,采茶和炒茶一年也就那么幾天,而在農村里,有些人沒有茶園,有些人在這個時候會忙于農事,還有些人則遠離家門謀生,漸漸地,這項手藝便很少有人愿意來學了。
“一輩傳一輩,代代相傳,也不知道這門手藝還能傳承多久,希望還有后來人吧。”說起手工炒茶這個手藝的未來,胡老伯的話語中多了幾分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