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在扶貧工作隊員和茶葉科技人員的幫助下,我家9畝茶林現已被嫁接改造成優質銀豐2號,且每畝茶林得到了500元嫁接補貼,改良后今年的春茶產量達90多公斤,收入達6100余元。”廣東仁化縣紅山鎮小楣水村貧困戶張森彩談起扶貧“雙到”,高興之情溢于言表。
在紅山鎮,像張森彩這樣通過政府、幫扶單位進行科技扶助的貧困戶共有426戶,他們將自家的茶林嫁接改造成優質銀豐2號,且每畝茶林有500元補貼,年純收入可增加3000元以上。正如張森彩所言:“趕上了扶貧開發好政策,有了政府、幫扶單位的扶持,我家奔康致富就大有希望了!”
紅山鎮地處高寒山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和種植茶葉歷史悠久的傳統,盛產飲譽海內外的紅山白毛茶(又名仁化銀毫、丹霞銀毫),歷史上曾為朝中貢品,現成為廣東省特種名茶。茶葉是該鎮的特色、主導農業產業,多年來茶葉收入都是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白毛茶之鄉名不虛傳。
多年來,由于粗放式生產,茶葉種植技術落后,茶園老化,茶農普遍面臨著茶葉產量和質量上不去的難題。扶貧開發“雙到”工作開展以來,仁化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紅山鎮的“雙到”工作,幫扶工作組深入掛扶村和貧困戶家中,開展調查研究,摸清“家底”,“把脈”致貧原因,了解貧困戶意愿,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方案。經過深入調研,廣泛征求茶農意見后,仁化縣扶貧工作隊決定將老茶園改造列為扶貧“雙到”工作產業項目,引進優質茶種銀豐2號嫁接茶苗,達到改良老茶園的目的。
為此,該縣扶貧工作隊請來了資深茶葉專家,讓茶農與專家“零距離”接觸學習茶葉生產加工新技術。培訓班上,茶葉專家陳棟向茶農深入剖析了茶葉發展前景、茶園建設、生產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并前往白毛茶良種示范基地,現場為茶農進行茶樹良種嫁接示范。“通過培訓,讓我們掌握了更多茶葉種植知識,在發展茶葉生產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希望縣里以后多舉辦此類培訓。”聽完省農科院副院長、茶葉專家陳棟“百日科技行動”茶葉技術培訓講座,張森彩等茶農表示受益匪淺。
在大力改造老茶園進行科技扶貧的同時,紅山鎮還確立了品牌戰略,全力打造一個以優質白毛茶種植、加工、銷售、新產品研發和相關配套技術推廣應用等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服務平臺,新組建了“富農茶葉專業合作社”,去年成功引進了日產1噸茶葉的加工龍頭企業,對茶農實行保護價收購。
通過對茶葉進行源頭管理和加工等過程中的技術改造,不斷嫁接和改良品種,并打造高檔紅茶、白茶,促使紅山的茶葉品質提高,價格不斷攀升,充分調動了農戶種植茶樹的積極性。過去該鎮不少農戶由于采收的茶葉銷售不佳而把茶山改種杉樹,如今茶葉加工企業收購價的穩定,促使他們又種回茶樹并擴大了種植面積,種植的農戶也越來越多。
目前全鎮茶農發展到3000多人,茶葉種植面積從原來的1.1萬多畝擴大到1.3萬多畝,總產值780萬元,帶動了當地1000多戶茶農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