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成都站訊:5月29日,第三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開幕。隨后,文化部非遺司副司長馬盛德一行來到我市,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建設工作。在雅安,馬盛德一行詳細了解了我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路邊茶(雅安藏茶)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保護和開發。
6月2日,我市南路邊茶(雅安藏茶)傳統制作技藝省級傳承人,以及傳承人所屬藏茶企業代表組成的參觀學習組專程趕到第三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現場,參觀各種風情的展館,學習他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之道,助推我市非遺的保護與發展。
從5月到6月,“非遺”二字一直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那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路邊茶(雅安藏茶)傳承制作技藝到底有何特色,其傳承與發展狀態如何?近日,記者來到位于雅安市友誼茶葉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友誼茶葉公司)的雅安藏茶技藝傳習所,一探究竟。
到體驗中心
感受制茶的樂趣
為了讓客人對南路邊茶傳統制作技藝有一個直觀的了解,今年5月,友誼茶葉公司在藏茶技藝傳習所內設置了體驗中心,將南路邊茶的主要工序進行展示,客人可以在此體驗到從蒸茶、溜茶到壓制茶等環節的樂趣。
走進體驗中心,幾口正蒸著茶葉的茶甑冒著熱氣,制茶師傅將蒸好的茶葉裝入長條形口袋中,兩名制茶師傅提著口袋就走上了溜板,然后扶著旁邊的欄桿,兩腳踩著長條形口袋,慢慢從溜板頂端往下滾……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事實上正耗費著制茶工人大量的體力,他們的臉上、額上滿是汗水,制茶的艱辛由此可見。
這道溜茶程序是南路邊茶傳統制茶技藝揉捻工序中的一環。茶葉采摘下來,經過殺青,然后送上茶甑溜板。溜板是木制的,寬1.2米,長約10米,如同滑梯一樣呈30度傾斜擺放,工人踩著口袋從溜板頂端往下滾。
那么,這樣溜茶是起何作用呢?制作工人告訴記者,這樣在溜板上反復踩壓,事實上就是揉捻,將茶葉的表面和葉內組織破壞,然后讓葉內物質漸漸滲透出來。
看著傳統的溜茶技術,現場參觀的客人都發出陣陣“嘖嘖”驚嘆之聲,“以前聽說過,但這還是第一次見呢!”友誼茶葉公司將傳統制作技藝展示出來,滿足了大多客人的好奇心,讓大家對南路邊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非遺”多了一份直觀感受。
記者在現場看見,體驗中心共展示了10道主要工序,包括殺青、熏蒸、揉捻、渥堆、發酵、翻叉、烘干、分選、拼配等。為了保證所制作茶葉的清潔度,制茶工人們口戴白色口罩,腳上穿著筒靴,“全副武裝”。
制茶師傅
以老帶新傳承“非遺”
體驗中心只展示了部分傳統制作技藝。老制茶師傅甘玉富告訴記者,南路邊茶傳統制作技藝需要32道工序,這些工序在清代就已經相當完善,從采摘、殺青、蒸揉、渥堆發酵、拼配關堆,一直到設架筑包,整個工藝流程經千百年無數工匠的改進,早已爐火純青。
甘玉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項目代表傳承人甘玉祥的哥哥,從十余歲開始學習制茶,現已有四十余年的南路邊茶制作經驗。
對于南路邊茶傳統制作技藝,甘玉富說:“就像中醫一樣,要看、聞、問,不斷琢磨,才能心領神會,因為真正掌握好這道技藝,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學會,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在雅安藏茶技藝傳習所體驗中心,甘玉富也是現場實際操作人員之一。在友誼茶葉公司,他時常指導公司里的年輕員工學習這門技藝,以老帶新,帶出技術人員,然后再讓技術人員傳授給普通員工,從而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南路邊茶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下去。
但是,讓甘玉富憂慮的是,現在的年輕人學習傳統制作技藝興趣不大,因為現在的加工已經實現了機械化,制作設備早已今非昔比。但是,雅安藏茶技藝傳習所掛牌在友誼茶葉公司,這讓甘玉富覺得,自己有一種責任,要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不能因為現代制作設備的更新而讓傳統制作技藝消失,將南路邊茶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下去,還需努力!
進知源館
尋藏茶的前世今生
在雅安藏茶技藝傳習所,除了有體驗中心,有老制茶工人的現場展示,友誼茶葉公司還建立了知源館。
知源館內,有蕩氣回腸的《藏茶賦》,有傳承人甘玉祥對藏茶的解讀,《走出誤區》《發酵三要素》《一方水養一方茶》《茶人情懷》等等,字字句句,都飽含深情,是甘玉祥對傳承好、發展好藏茶的真實心聲。
藏茶屬黑茶類,為發酵茶。黑茶種類很多,工藝各有不同,品質各有風味。甘玉祥認為,藏茶最關鍵的工藝是發酵,這道工序很難掌握,因為影響發酵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溫度、濕度、時間三大要素。但是,要把這三大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地點的變化,季節的變化,乃至氣候的變化,都會使得溫度或濕度發生改變,同時也就得調整相適應的時間。
鑒于藏茶的發酵特殊性,有人認為,藏茶為什么能在雅安落地生根,歷史長達1300多年,且還將源遠流長下去,必定是雅安有藏茶生產的特殊地理、氣候條件,是名副其實的藏茶之鄉。
除此,雅安還有一大批藏茶制作能手,掌握著純熟的藏茶制作技藝,才讓雅安藏茶走過1300多年,現在還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且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談及建立知源館的初衷,傳承人甘玉祥表示,希望能從理論上,讓客人增加對藏茶的認識。同時,利用這樣一個場所,將來傳習所將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一些講座,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南路邊茶傳統制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