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訊:紅茶制法的發明源于中國,后傳至世界各產茶國。近年來,隨著全球一體化的不斷發展、飲食與消費結構的不斷變化、資本流動的不斷推動,中國國內的傳統紅茶和新興紅茶生產得到快速恢復與迅猛發展。2010年,中國茶葉產量為141.3萬噸,紅茶產量為9萬噸,占6.4%;茶葉出口總量為30.24萬噸,紅茶出口量為3.66萬噸,占12%。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不斷發展、飲食與消費結構的變化,國內茶葉消費市場已日趨多元化,“紅茶熱”悄然興起。紅茶因其特殊的加工工藝而產生的獨特保健功效,得到越來越多追求健康的消費者的垂青;同時,作為時尚與品位的象征,紅茶的品飲對城市白領、新生代等時尚一族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2010年紅茶內銷市場需求強勁,紅茶消費量幾近5.4萬噸,加之商家的熱推,國內近期紅茶市場仍處于“求大于供”的不平衡狀態,尤其是高檔紅茶,市場供不應求。由于紅茶復興不久,量產有限,因此很多紅茶在當地即被消化,造成全國大部分市場銷售的紅茶品種比較單一,主要以正山小種、坦洋工夫、滇紅為主,川紅、祁紅、宜興紅茶、信陽紅等局部區域也有銷售。在銷售渠道方面,茶葉銷售的主要渠道是批發市場、品牌專賣店、商超專柜,目前仍處于建設當中,也阻礙了紅茶是市場的拓展。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也有一定數量的紅茶正在通過網絡渠道完成銷售。在品牌方面,由于目前紅茶行業集中度不高,產量不多,質量不穩,制約了紅茶產銷規模的擴大,國內尚未形成強勢品牌。
價格是決定市場走向的重要因素。目前熱銷的個別小種紅茶品種產品賣價畸高,商業炒作跡象明顯,市場投機氣氛濃重,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的現象開始凸顯,擾亂了紅茶市場秩序,損害了消費者的健康與利益。
為了貫徹黨的強農支農惠農政策,切實實現農民增收,全國各主要紅茶產地政府積極開展宣導工作。傳統紅茶產區在深挖歷史文化底蘊,力促產業發展的同時,注重“請進來”——引進和創新加工工藝,“走出去”——推廣紅茶產品和紅茶文化。
最近幾年,各地大力發展的茶園已經開始投產,部分茶園也已進入生產高峰期,加上氣候轉暖,茶葉生產趨于正常,茶葉產量的快速上升將導致茶葉原料價格進一步降低。中低檔紅茶可以使用夏秋茶作為原料。
由于紅茶的熱銷使市場預期被一致看好,尤其是在可觀的經濟效益刺激下,全國各產茶區紛紛“綠改紅”。2011年,紅茶總體產量將繼續出現快速上升趨勢。此外,社會資本將大量進入茶葉行業,一方面壯大了企業的資本實力,提高了加工水平,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產品規劃、營銷方式,一方面也必將對提高產能起到極大的助推,因此后期所引發的終端市場競爭將日趨激烈。
預計2011年,我國紅茶總體產量將繼續出現快速上升趨勢。此外,社會資本將大量進入茶葉行業,一方面壯大了企業的資本實力,提高了加工水平,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產品規劃、營銷方式,一方面也必將對提高產能起到極大的助推,因此后期所引發的終端市場競爭將日趨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