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是春茶采摘高峰期,每天都有數百茶農穿梭在茶山中進行采摘。今年天氣比較好,茶葉長勢喜人,看來又是一年豐收季。”3月16日,瀘州市敘永縣紅巖村村支書韋思華漫步在春意盎然的茶園中,顯得格外幸福。
身為定峰茶業有銀公司負責人和村黨支部書記的韋思華將產自家鄉的紅巖茶從幾百畝發展到如今的近萬畝,帶領700多戶村民走上了一條增收致富的綠色之路。
十多年前,韋思華和當地的許多村民一樣,老老實實地守著自己的幾畝薄田度日。為了養家糊口,他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當時,村上的幾十畝茶園已經開始荒蕪,村民們甚至萌生了將茶樹砍掉的念頭,紅巖茶可以說已經走到了瀕臨絕境的地步。”創業之初,韋思華也覺得前景渺茫。“要想讓紅巖茶繼續發展下去,村里必須有自己的茶葉加工點。”為了盤活村里的茶園,讓村民致富,韋思華拿出家里所有的積蓄購買了茶葉加工的機器,并承包下了村里茶園,在村里做起了茶葉加工生意,就這樣,他與茶葉結下了不解之緣。
村里有人收購鮮茶葉,村民紛紛將家里的茶葉采摘了前來銷售。鮮茶葉立馬變現,這讓當地村民嘗到了甜頭,大家打消了砍掉茶樹的念頭,重新打理起了家里的茶園。韋思華的茶葉加工生意也開始慢慢紅火起來。
為了將茶產業做強做大,他在當地成立了茶樹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支部+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訂單回收村民采摘的茶葉。收購有了保障,村民的種植積極性有了更大提高,大家開始大膽種植茶樹。為了鼓勵村民種茶致富,敘永縣先后采取了免費提供茶苗、發放種植補助、開展技術指導等方式積極扶持當地茶產業發展,紅巖村茶產業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紅巖茶產業的發展不僅帶動當地茶農發家致富,而且吸引了周邊的不少老百姓前來幫忙采茶打工,不用出遠門就能掙錢致富。筆者在茶園遇到了正在幫忙采茶的村民劉永芬,她喜滋滋地說:“我本是附近百花村的村民,到茶葉采摘時節,我們村里不少人都會過來幫忙采茶,每天至少可以掙100元。”據悉,每年開春,紅巖村周邊有近200村民都會到茶園來務工,采摘茶葉按量計工資,每人每天最多可以直接收入150元,最少也有60元,一年5至8個月的采茶期,務工直接收入近萬元。
“我們村的茶樹種植經歷了村民自愿種——政府補助種——村民自愿種的循環。”韋思華告訴筆者:“村民種水稻或者玉米每畝收入僅有1000元左右,而種植茶樹畝收入能達到5000元,這一產業既生態又增收,村民們都很樂意,很多村民都將自己的田地改種了茶樹。”
“以前全村以水稻和旱農作物為主,一年辛苦到頭收入少得可憐,村里絕大多數人只得外出務工。現在不一樣啦,茶葉產業發展起來了,土地流轉給企業,不但坐收土地租金,而且還能到茶園務工掙錢。”村民唐學芬說,“每年一到采茶季節,大家去茶園采茶,手腳勤快的一天能掙200多塊呢。”
“去年,我們公司生產的紅巖定峰毛尖榮獲了中國(四川)國際茶博會金獎,這更加堅定了我們將紅巖茶做大做強的決心,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提升茶葉的品質,并加大品牌創建,讓紅巖茶走得更遠,為村民種茶致富鋪平道路。”談及下步的打算,韋思華滿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