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今年的春茶采摘僅有1個多月的時間,貴州湄潭縣湄江鎮核桃壩村茶農景林波正在為30萬元貸款忙碌,貸款一到位就買新設備,春茶上市前要做好擴大產量 、打造品牌的準備”。
做茶已十多年的景林波認為自己長期處于市場“不平衡”狀態。每年辛苦做的綠茶,在貴陽茶葉市場每斤賣140元,自己掙20元。茶還是這些茶,茶商分成2兩一袋的小包,加上品牌和包裝,轉手就能賣800元。“沒有自己的品牌,大頭的錢都被‘尾巴 ’賺走了。原以為自己到貴陽 、成都就是跑市場,結果離市場卻越來越遠。”景林波說。 湄潭縣是貴州的主要茶產區,種植面積達到50多萬畝,2014年茶葉綜合收入超過30億元。核桃壩村更是“因茶而興”,全村1萬多畝茶園,868戶村民幾乎家家戶戶種茶或加工茶。 盡管核桃壩的茶葉早已名揚“茶界”,被浙江 、安徽一帶的茶商大量收購,但當地茶農大多處于產業鏈條中的最初一環,掙些茶葉加工費,甚至僅是出售剛采摘下來的茶青。“離市場太遠”,是茶農們的苦惱。 連日來記者在核桃壩村“蹲點”發現,春茶采摘前夕,這里到處涌動著“融入市場”的熱情。茶農們正在努力突破茶葉“一產 、二產不掙錢”的困局,他們通過創立品牌 、聯合經營和電商經營等方式延長產業鏈條。 村民劉澤遠正在牽頭成立一家茶葉“聚集公司”,聯合村里的茶葉加工大戶不相互壓價 、不許茶商賒賬。“家里去年賣出的茶葉,現在還有100多萬的賒賬沒收回來。市場把我們逼得沒辦法,只有抱團出擊了。”他說。 去年10月至今,核桃壩村一家茶葉企業的負責人劉聲彥已經面試了十幾個電子商務應聘者,但沒有一人能入他的“法眼”。應聘者大多只懂后臺維護,缺乏互聯網營銷的思維。”劉聲彥說,企業現在亟需電子商務人才,在春茶上市時能多開幾家網店進行網絡營銷推廣。 核桃壩村村支書陳廷明說,電子商務已被茶農普遍認同,現在村里有幾十家企業在天貓 、京東等大型電商里建立了自己的網絡銷售渠道,銷售額逐年提高,還在謀劃打入國際市場,歐盟就有400項質量檢驗標準,茶葉走出國門,只有堅持無農藥 、無公害的有機生產,更加嚴格地把好源頭質量關”。 對于政府來說,拉近茶農與市場的距離,是將茶產業打造成“富民產業”的重要一環。長期從事茶葉市場拓展的湄潭縣政府黨組成員廖景宇說,縣政府每年帶領大批茶農 、生產企業參加國內十余次農產品交易會 、茶葉博覽會等尋找商機,多渠道推介“湄潭翠芽”公共品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構建新型的農產品經營體系,縣政府將更好地“搭臺”,讓茶農們“唱戲”。 春茶采摘將至,景林波醞釀已久的“核倫春”茶葉品牌正在申報生產許可認證,劉澤遠牽頭的“聚集公司”已有十多家家庭作坊加入,劉聲彥還在繼續發布廣告以期能招聘到滿意的電子商務人才……越來越多的茶農不滿足于“低頭種茶”,他們還在“抬頭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