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陽春三月,蒲江的溫度迅速攀升。與這暖暖的氣溫相似,在經過了一個冬天的蟄伏之后,春茶,在這個季節上市,蒲江茶業也迎來了一年中最好的季節,茶商往來不絕,茶農收獲頗豐。
正值春茶上市之際,3月18日,第五屆中國(成都)采茶節在蒲江拉開帷幕。開幕式當天,“2015中國茶葉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發展研討會”也在蒲江舉行,國內茶葉品牌專家、企業代表150余人齊聚蒲江,探討了現階段我國茶葉區域和公共品牌應用過程中所遇到的突出問題和難點。
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曉云拋出觀點:“品牌價值提升的背后是品質的飛躍,也是實現茶業價值最大化的必經之路。”
如何以品質帶動品牌發展?蒲江茶產業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有機之路”。
茶產業發展的挑戰與機遇
“社會的發展讓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換言之,除了口感、包裝等感官體驗,消費者會越來越看重食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對茶葉來說,也不例外。”胡曉云說。
敏銳的市場嗅覺,讓蒲江捕捉到了茶葉市場的未來動向,茶葉的有機種植,最早在2008年開始啟動——成佳鎮同心村茶園,經過多年的有機管理方式和栽種方法,已獲得了3015畝茶園的有機認證。“近兩年,內銷有所下滑,外銷卻有所增長,但要出口的大宗貿易,就需要有機認證,有的甚至需要‘雨林認證’。”四川嘉竹茶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艷認為,無論是有機認證還是雨林認證,背后實際都是對茶葉品質的要求。
面對市場,蒲江準備好了么?
蒲江從“根”入手——今年,一份醞釀已久關于土壤改良的“蒲江計劃”正式出臺,蒲江提出用3年的時間,通過施加有機肥、秸稈還田等方式,改善全縣25萬畝的耕地質量,實現每年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0.2個百分點的目標。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土壤改良是實現有機生產的重要內容。”蒲江縣農發局負責人余家洪說,蒲江通過政府補貼和激勵農戶的雙重途徑,正推進土壤的有機質不斷提升。
其中,茶產業片區成為此次試驗的重頭戲。蒲江在成佳、甘溪等茶產區建設有機茶葉基地,加快茶葉的精制和深加工,旨在建成有機茶核心生產區。
大環境的改善也成為“有機之路”的組成部分。盡管森林覆蓋率達到51.31%,空氣質量優于國家2級標準,地表水質量優于國家III類水域標準,被稱為成都的“花園”,蒲江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卻從不停歇。
近年來,蒲江狠抓治土治水治氣工程和生態保護工程,以力爭為“優質茶葉、生豬、水果”3大產業構筑起適合發展有機農業的生態環境。“整體推進有機農業的發展,不僅是對產業本身的提升,帶動百姓致富,有機農業還能促使人們更好地保護環境,這就是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蒲江縣委書記劉兵說。
蒲江譜寫農業“有機藍圖”
蒲江給了自己10年的時間,去描繪一幅高端農業的“有機藍圖”:在《蒲江縣有機事業發展規劃(2013-2022)》里就明確提出,擬用10年時間整縣推進“有機縣”建設。其中,以“蒲江雀舌”區域品牌為依托,推進茶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時至今日,“蒲江探索”已初現成效——
如今,蒲江已形成標準化茶葉20萬畝,全縣有機、綠色和GAP認證基地77個,已榮獲“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縣”等殊榮,其中“蒲江雀舌”、“蒲江獼猴桃”、“蒲江雜柑”3大公共品牌先后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躋身中國區域公共品牌價值百強。
農產品效益也逐漸提升。“今年茶葉的價格依舊不錯,商家來買都晚了,我還要堅持施有機肥,把土地整肥沃,茶葉的口感和安全就是以后最大的競爭力!”蒲江縣成佳鎮同心村茶農王國強說。
更令人欣喜的是,蒲江在推動有機農業發展時,生態環境也更加優化。“施了有機肥之后,土壤松軟了,拿棍子一撬就松,而且土地里還長出了菌絲!”茶農李成軍笑著說。
“我們要堅持土壤改良,打好有機農業的發展根基,并且持續推進茶園托管經營和統防統治的管理模式,用有機標準下的種植方法和管理方法,推動全縣農業向有機邁進。”劉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