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木門鎮三合村成立了龍山茶葉專業合作社,帶動村民致富增收。如今,合作社已經成立了6年,如何切實發揮合作社的作用?如何激發農戶的積極性?龍山茶葉合作社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的路子。
萌芽—
扶持政策好小山村迎來茶葉商機
走進三合村,一家茶廠開在村子前頭。村里不僅有傳統的綠茶,而且有不少的田地剛種上茶苗,上面還蓋著農用薄膜,這里種植的是“天臺黃茶”。
據木門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向文能介紹,三合村種茶的歷史悠久。“但茶葉發展幾十年后,逐漸面臨著青壯年勞力缺乏、茶葉技術不過關等問題。”向文能說。
2003年,三合村的茶產業迎來了長足發展。為擴大茶葉種植規模,根據退耕還林政策,旺蒼縣委、縣政府鼓勵地方大力種茶。“政策促進了農戶的種茶積極性。縣政府每年還要免費供應茶葉專用肥。另外,因為附近有茶廠,上午采的茶,下午就可以賣,沒有后顧之憂。我本來在2003年只種了9畝茶園,2006年把規模擴大到了13畝多。”龍山茶葉合作社副理事長、茶葉種植大戶孫榮思告訴記者。
2009年,石大青、王華方和孫榮思幾位種茶大戶發起成立了龍山茶葉專合社,當時只有12個種茶大戶加入。同年,村里還引進業主,將100畝村集體茶園流轉給業主建園發展,方便茶廠統購統銷村民種植的綠茶鮮葉。
發展—
先進帶后進社員土地入股專合社
專合社成立了,怎么發展成了擺在合作社面前的大事。社連著人,地綁著利。已經加入合作社的社員在看著,沒入社的村民農戶也在看著,該怎么辦?
2014年,專合社征求社員的意見后,實行土地入股分紅,方便合作社集中種植和管理、連片發展茶葉。“這樣做的好處是,帶動更多的村民加入種茶隊伍,同時還能拿到分紅。”三合村村主任、龍山茶葉專合社理事長石大清介紹說。
“不過,起初有些村民的思想轉不過彎,總覺著地是自己種放心,不愿意入股;有的對種茶技術不了解,害怕專合社搞不起來,不愿意入社。后來通過種茶大戶 ‘先進帶后進’、‘一戶帶三戶’帶領農戶種茶,徹底打消了這些農戶的顧慮。”石大清說。
三合村三組村民王兵在孫榮思的指導下,種茶技術大幅提高,2012年也加入專合社,如今7畝茶園一年收入近3萬元,另外他在專合社務工還能收入1萬元。
專合社通過實施種茶技術服務、生產環節服務、建園補貼、爭取項目資金、免費供應茶苗等優惠措施,吸引了更多農戶入社。2015年,合作社成員已發展到180多戶,其中注冊社員82戶,106戶村民參與土地入股,在合作社社員當中占比近六成。
前景—
加強示范帶動引領更多農戶共享收益
目前,龍山茶葉專合社已成為“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集中發展,老百姓嘗到了種茶的甜頭。石大清介紹,社員可以得到鮮葉、返利分紅、務工這三部分的收入。幾年下來,人平年均增收達3000多元。
三合村大部分農戶保留有茶園,可以通過種茶增加收入。石大清介紹,村民每出售一斤鮮葉給合作社,可享受每斤茶葉1元左右的第一次返利;土地入股、合作社統購統銷等創造的收益,將實行二次返利,這部分按茶葉產量來算,也相當于每斤茶葉返利1元。
務工方面,村民增加收益也十分明顯。比如,三合村三組留守婦女張麗華,2014年就通過在園區打工,兩個多月賺了2萬元錢。
村里的茶葉管護也上升到了一個新水平。通過標準化、集約化管理、集中作業,效率更高,三合村還帶動了鄰近兩個村、800多戶一起發展茶葉。
2014年合作社通過土地入股集中土地500畝,通過改土,示范種植“天臺黃茶”。石大清介紹,這種茶的出產價為8800元/斤,市場售價曾達到12800元/斤,預計2018年投產,2019年畝均收益將達到12萬元。
“今年的氣溫低,預計3月10號以后就可以采茶了。”石大清說,“今年全村有600畝左右綠茶投產,目前茶葉生長情況良好;另外還有處于生長期的綠茶1600畝左右、黃茶500畝。將來,等黃茶效益起來后,通過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作用,希望能引領更多的農戶種上黃茶,共享發展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