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茶樹已長到10多米高
習水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長著約千株百年左右樹齡的茶樹。對于這些茶樹最初來源,有人認為是原生樹種,有人懷疑是古人引種在山林中。
在保護區沿河的林地邊緣,不時有高10多米的茶樹。隨著越來越深入林區,像這樣的老茶樹也越來越多,在約10公里長的線路兩側,至少就有200多株。測量表明,這些茶樹樹干胸徑約有20到30厘米。“根據其生長速度等因素測算,樹齡應在100年左右,甚至更老。”保護區管理人員說,這算得上是古茶樹了,而在它們周邊,分布著的較小茶樹,則表明茶樹群落自然更替較好。
據觀察,這些茶樹的葉片,相對平常茶園中的茶葉要寬大好幾倍。茶樹的葉片肉質感較強,葉片長度超過20厘米。這種茶樹被當地人稱為“大茶”,口感很好。不過因山區人手少,村民自采自用,只有路旁或林地邊緣的茶樹,每年才會采摘一次。“林子深處的茶樹從未采摘過。”管理人員說,采摘頻率低,使得原本屬于灌木的茶樹,長成高大喬木狀。
古茶樹的葉子比普通茶樹要寬
另外,保護區內還有不少普洱茶樹。據介紹,這些高大的普洱茶樹,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受到嚴格保護,禁止采摘。“整個保護區內,百年左右的大茶樹和普洱茶樹的資源量很大,但因面積寬廣,未統計到準確數據,保守估計有近千株。”相關人士說。
對于這些茶樹的最初來源,當地專家說法不一。有人認為,保護區內的大茶樹、普洱茶應是原生品種,理由是赤水河地區歷史上有出產茶葉的記載,而且還有“習水大茶”的名稱。
不過也有人表示,在未發現樹齡更老的茶樹前,暫不能肯定其是當地原生樹種。因為樹齡偏大的茶樹,大多生長在林地邊緣,或是廢棄的道路旁。“這些現象說明,古茶樹的分布可能與人類活動有關。”他說,200年前,保護區內有交通要道、集鎮,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皇木砍伐者,他們可能從山外帶來了茶樹種。而且現在發現的茶樹,樹齡大致與這段歷史時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