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湄潭舉辦的2015中國國際茶文化節(jié)暨茶產業(yè)博覽會中,一場名為“標準與中國茶葉的未來”論壇吸引了許多國內茶界大咖建言獻策。對于已擁有660多萬畝茶園,3000多家茶葉加工廠的貴州來說,從中能夠獲得怎樣的啟示?
“我們到底是要做標差異化,還是要做標準化?中國茶的標準化與差異化如何把握這個度?……”二十個產茶省,八千萬茶農。面對中國的現(xiàn)狀,論壇上,湖南農業(yè)大學教授、茶學家、2015中國工程院院士提名候選人劉仲華指出,中國茶葉不僅僅是產量大,產品更是多如牛毛,為了謀取市場生存空間,差異化成為了各地茶葉發(fā)展的刻意追求。他說:“今天我們看到很多省份在講故事,把這個茶刻意做成差異化、多元化,巴不得這個山頭的茶跟那個山頭的茶就不一樣,這個向陽的茶跟向北的茶就不一樣,甚至一根樹上的茶葉頂上跟頂下都不一樣,然而我們今天的中國茶葉呼喚標準化。”
一句“中國茶葉呼喚標準化”,道出了中國茶葉發(fā)展面臨的抉擇與渴望。這其中,也包括貴州。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陳宗懋說,所謂 “標準化”就是要實現(xiàn)茶葉質量的安全保障,提高茶葉品質,打造名茶品牌。這對擁有660多萬畝茶園,3000多家茶葉加工廠的貴州同樣重要。他說:“貴州的茶葉呢現(xiàn)在不是擔心你的這個數(shù)量夠不夠,數(shù)量一定夠,主要問題就是看你質量怎么樣,安全怎么樣。這些怎么做到?就要靠標準,就要靠標準化。”
除了質量安全標準,茶葉標準其實還涵蓋了生態(tài)、環(huán)保等其他方面。劉仲華說,貴州從茶葉大省向茶葉強省的轉變,標準化是希望。
他說:“貴州發(fā)展茶葉的基礎是比較樂觀的,但是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我們品牌的影響力不夠,我們的市場的滲透力不夠,我們的茶葉的收入效益還不夠高,那么要完成這幾個過度,我今天講的一句話:所有一切以市場說話。所以我們今天的努力是在茶葉的農業(yè)快速發(fā)展的時候,怎么樣通過商業(yè)貿易流通用標準化來貫穿到全過程,使我們的產品出現(xiàn)產銷平衡,那我們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