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嘿”“呼、嘿”……1月24日,在涇陽縣中張鎮樓子村,一個50余歲的關中漢子正站在一方高凳上,伴隨著自己的號子聲,上下揮舞著手中沉重的茶槌。時至隆冬,汗水在他頭頂蒸騰著一團團霧氣。揮汗如雨的漢子叫高續,陜西高香茶葉公司總經理,高香茶葉以具有涇陽茯磚茶制作技藝,被授予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單位。
見到記者,高續從高高的凳子上跳下來,伸出滿是老繭的大手。高續的形象顛覆了記者對老板的認知,而他也更愿意大家稱他“茶匠”,而非“老板”。高續說,成為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單位,手筑茯茶這門傳統技藝就等同于自己的生命,傳承和發揚,是他對社會的一種責任。
自古嶺北不產茶,唯有涇陽出茯茶。茯茶“非涇水不渥,非伏天不作,非金花不成,非涇陽不宗。”歷史的機緣成就了涇陽輝煌顯赫的千年制茶史,卻又在上世紀50年代末悄然落幕,茯茶隨即輾轉他鄉。2002年,茶葉世家出身的高續、鞏軍紅夫婦開始拜訪經營、制作過茯茶的老前輩、老茶工,向他們學習傳統工藝,他們只有一個想法,就是要讓傳統的茯茶回到涇陽。
茯茶獨特的保健功效和突出的風味,源于神奇的“發花”工藝。即在茶磚內產生金黃色、球狀的冠突散囊菌,俗稱“金花”。2007年,高續終于用傳統工藝,突破“發花”的技術難關,研制的“天泰運號”人民茯磚茶通過了省級質檢認證和國家QS認證,把黑茶制作工藝重新拉回到秦嶺以北的涇陽。隨后,高續和他的“天泰運號”茯磚茶先后獲得中國茶博會金獎黑茶類“三連冠”,在中國的茶葉版圖上重新定義了“陜西制造”。
之所以一鳴驚人,用高續的話來講,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發揚。在越來越多的制茶企業開始利用機器大批量生產茯茶時,高續依然堅持純手工制作。他始終認為茯茶手工技術不能廢棄,在實驗室技術下發花的茯磚茶,品味還趕不上自然條件下的發花。他一直堅持與工人一起參與生產,隨時關注制茶中的每一個細節。高續說,飯要一口口吃,人要一點點長大成熟,任何急功近利、拔苗助長都將使茯茶產業受挫。如今,由高續制定的29項技術標準成為涇陽茯磚茶品性評級的圭臬,在全國黑茶領域,他的標準已高于國標。
茶雖簡,成茶卻是一段艱苦的修煉。正是高續以工匠之心與茶休戚與共的堅守,才成就了一塊塊承載著古韻的茯磚茶暗香浮動。繼承的目的是發揚,1月24日,臘月二十七,高續高興地告訴記者,自己試制的50千克巨型茯磚茶已經成功,根據檢測報告顯示的數據,這種茯磚茶由于體積的增大,延長了茯磚茶發花的時間,使該品系的茶品味道更加濃厚回甘。通過這一品種的試制,高續說,茯茶的品質提升還有很多的課題可以延伸,這也說明,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就能讓傳統茯茶被更多的人認識、喜歡。
“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在越來越重的年味中,仍然有許多省內外的客戶陸續來到高續的茶廠訂貨。一位來自重慶的徐先生告訴記者,他不遠千里,看中的正是高續的茶品。
高續告訴記者,現在涇陽茯茶的名氣是越來越大了。隨著從業者越來越多,傳承不缺人,而主要是缺乏一定的政策支持,能給這個遺產生長開花的空間,讓茯茶做大做強,在興陜富民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就是自己新年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