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享有“茶王之鄉”美譽的河南信陽浉河港鄉,有家信陽茶都茶業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長徐啟來人稱“茶葉王”,是遠近聞名的毛尖“專業戶”。
清明假期,記者來到浉河港鄉郝家沖村。道路兩旁綠油油的茶山上,三三兩兩的采茶人正在忙碌。
“這茶是賣給徐啟來的嗎?”
“老徐才不要我們的葉子呢!他嫌我們這茶山低,離公路又近,灰塵大,不符合他的采茶要求!”
嚴把質量關,這正是老徐和他的茶都茶業做出名堂的關鍵所在。
徐啟來告訴記者,公司擁有11000畝茶山,其中80%都在海拔800多米以上的“冇人山”上。“‘冇人山’就是沒有人的山,典型的原生態,最適合種毛尖這種嬌嫩的植物。再加上地理環境的因素,比如晝夜溫差大,常年云霧繚繞,植被豐富,空氣濕潤,高山云霧出好茶嘛!”徐啟來說。
其實,老徐這些茶山不僅自然環境好,“來頭”也著實不小。據史料記載,毛尖的歷史可追溯到上千年前,主產區就在浉河區,浉河港鄉正是主產區核心中的核心。僅老徐的11000畝茶山中,就有400多畝都是老茶山,歷史超過500年。這也是“茶都”牌毛尖質量上乘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茶都茶業從來不在茶山上打一滴農藥,施一丁點化肥,全部采用人工鋤草方式,再把鋤下來的草和多余的枝葉等翻蓋在茶樹根部,讓它們自然發酵成為有機肥,滋養茶樹。
在此基礎上,老徐還給公司制定了三條“硬杠杠”:
第一條,絕不收購其他茶山的茶。“山的情況不知道,茶種的情況不知道,種植的情況不知道,不知根不知底怎么敢買來用?”徐啟來告訴記者,這還不是他最擔心的。“現在毛尖出名了,價格也上來了,有一些茶葉公司為了謀利,在信陽茶葉還沒有上市之前,就從外省收購葉子,貼上‘信陽毛尖’的標識銷售,結果不僅砸了自己牌子,還坑害了廣大消費者。”
第二條,必須用專業的、經驗豐富的采茶工。為此,茶都茶業每年都要高價聘請上百名熟練工,并為他們每人配一雙專業的鞋子、一條擦汗的毛巾、一頂防曬帽等,為的就是讓大家能把工作做得更加細致,對茶山、茶葉給予最大限度的保護。
第三條,科技人才的招納儲備不能放松。統計顯示,茶都茶業在職職工一共只有40余人,光博士就有4位,負責帶領碩士團隊從事有機化學、生物學、昆蟲學、植物保護學和藥物學工作。此外,公司還有高級農藝師5人,長期致力于新型病蟲害防治技術和信陽毛尖病蟲害防控方面的研究,并為公司及信陽附近廣大茶農解決發展有機農業和綠色農業過程中的技術難題。
憑借高度的專業精神和嚴格的管理機制,茶都茶業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一家集茶葉種植、加工、茶旅游、茶文化研究、茶產業綜合開發及茶藝培訓于一體的大型集團,“茶都”牌信陽毛尖、“茶都”牌信陽紅茶、“茶都”牌信陽富硒茶均成為河南省著名商標。2013年,茶都茶業年產值突破億元大關,創造出單產單人效益超高的茶業奇跡。
如今的徐啟來正在嘗試帶動附近茶農一起增收。他建立起信陽毛尖網,一方面建立銷售平臺,凡信陽茶農的產品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推廣;另一方面對附近茶農實行開放式教學,科技支撐能力覆蓋20余萬茶農,占當地茶農總數的七分之一。
老徐總說,無論生意做多大,自己骨子里還是個茶農。能為茶農們做些事情,為信陽毛尖的品牌做些事情,自己很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