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茶飄香時,今年是恩施州利川市毛壩鎮發展茶產業的第30個年頭。30年斗轉星移,利川毛壩區變為毛壩鄉,又變成了毛壩鎮,黨委書記換了十任,唯有一件事沒變:種茶。
30年接力苦干,毛壩茶熬出了頭:2016年,毛壩鎮GDP達到9.7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52元,其中茶葉收入占60%;而1987年初,毛壩農民人均收入僅187元。“那時老百姓窮得連飯都吃不飽。”毛壩鎮五一村老人余德遠回憶當年,唏噓不已。“要給農民找一條活路。”時任毛壩區委書記黃仕永下定決心。
多方考察學習后,他們發現毛壩的氣候和土壤適合種茶葉。1987年,黃仕永和區領導班子研究決定,在毛壩大力發展速生密植茶。
說干就干。抽槽換土,積壓青肥,調撥茶種,分發化肥,黃仕永帶領轄區干部和農民一起干。當年,毛壩茶葉種植面積從年初的不足40畝發展到11800畝。
此后,毛壩黨委書記換了一任又一任,但歷屆干部始終咬定茶產業不放松,帶領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目前,毛壩茶園面積已達12萬畝。
1999年,毛壩出口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車干茶被退回,原因是農藥殘留超標。
毛壩第七任黨委書記張友平聞訊怒斥:“吃的茶葉飯,穿的茶葉衣,誰砸毛壩的品牌,就砸誰的飯碗!”2003年,農科村一戶村民不聽勸阻,使用禁用農藥,一畝多茶樹被強行銷毀。同年,1500多公斤干茶在五一村被當眾付之一炬。
為控制農殘,毛壩干部與農資銷售商和茶農“硬碰硬”。經過10多年努力,毛壩茶質量早已達到出口標準。
2014年起,現任也是第十任“種茶書記”曾維權提出,毛壩鎮要依托茶產業走轉型升級之路,發展生態旅游和民宿旅游。目前,年接待游客2萬多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200萬元。
如今的毛壩已是湖北紅茶第一鎮,現有茶葉加工企業167家,產品出口遠銷10多個國家,實現茶葉年產量1.6萬噸,產值5.4億元。“現在,毛壩人坐車不講價,上館子不問價。”余德遠笑瞇瞇地說。
未來走向何方?“建成中國紅茶特色小鎮、中國‘利川紅’第一鎮和全域旅游生態小鎮。”對此,曾維權信心十足。(張茜、趙北平)
短評
30年,咬定青山不放松
毛壩茶產業的發展,雖“立根原在破巖中”,卻因“咬定青山不放松”,終成品牌,強了鄉鎮富了農民。
其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向產業要效益,選準方向、堅持深耕,總會有收獲。
選準產業是前提。在農村發展過程中,受地域資源等條件限制,產業發展的方向十分關鍵。毛壩發展茶產業,是科學評估后的選擇。
應時而變是長勝之法。細觀毛壩茶產業發展,從擴大規模到提升品質,從單一茶產業到茶文化、茶旅游融合發展,毛壩始終堅持市場導向,應時而變。變的是環境,是市場要求,不變的是對市場需求的滿足與尊重。
堅定前行是重要保障。產業方向一經論證確立,就一張藍圖畫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務實不折騰,遇難不退縮,為了產業更強,為了農民更富,毛壩30年的堅守,難能可貴。(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