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這種東西難賣就在于交易成本太高,每次買茶我們都要品嘗一下才能知道茶的品質怎么樣?你有見過買中華煙的時候,我們問下店老板說我能否先嘗一下?標準化商品的好處就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立頓茶包所體現的并不只是平臺化(在任何情境下都可以泡),更重要的是標準化,標準化的商品便于流通,大大降低交易成本,而茶葉這東西很難做到,為什么煙草可以通過添加香料恒定煙卷的品質,從而達到標準化,而茶葉就不行呢?
因為茶葉的行業本質是親近自然,我們喝茶就是要無限地親近自然,人參烏龍味道還是不錯的,但真正的喝茶人卻是不屑于喝人參烏龍的,因為這個茶里加了太多的“佐料”。人參烏龍違背了茶葉的行業本質。注定了是下品,它不是下品都不行,因為做茶的人不會拿上好的茶去做調味,往往拿那些品質差點的茶去作原料,填坑無需好土。
可是茶葉天然的品質并不是人說了算的,而是看天說話,真正的茶葉做不到標準化,當然立頓袋裝茶從本質上來講并不是茶,而是調味茶,冰紅茶飲也算茶嗎?不但我們中國的茶葉難以做到標準化,連歐洲的紅酒也做不到。這種以自然為商品本質農作物注定了要看天說話。
沒有羅伯特帕克怎么辦?
所幸歐洲有羅伯特帕克這樣的品酒專家,其評分已經精細到可以用百分制來品鑒一直紅酒,帕克認定90分往上的酒價碼飛升,而80分往下的就很難買。
茶葉里沒有帕克,而且永遠不會有帕克這樣的人,因為在國內即便有帕克這樣的品茶專家,也被利益集團操縱了,沒辦法,老外的好東西一到中國就變味兒!
但你別著急,國人的智慧是無窮的,沒有帕克更好,帕克在紅酒種最重要的價值就是使得買賣雙方信息對稱,并且用百分制這種簡化的標準使買家可以迅速決策,降低交易成本,說白了買家不需要太懂紅酒,只需要看到帕克的評分就可以出價。國人反其道而行之,用信息不對稱賺錢,反正你消費者也不太懂,我為什么不蒙你一下,從博弈論的觀點看,我不蒙你白不蒙你。既然你都在我這里嘗了,都耽誤了這么久,交易成本一定會轉嫁給最終的零售價,那就是我賣貴點給你,至于貴多少那就看你對茶葉懂多少了,你懂得多我就少蒙你點。還有就是賣家要看是不是“街坊生意”,離得太近,又經常來,那就少蒙點。這是賣家對于茶品的利潤空間。這是針對消費型的茶葉售賣。
合謀型欺騙
還有一種是合謀型的,也是利用了信息不對稱,合謀型常見于送禮,買家與賣家的信息是相當對稱的,因為買家是送禮者,所以他知道茶葉的價錢,但卻不太知道茶葉的品質,而受禮人則是品質與價格認知度最低的,受禮人如果是行家的話,他還能從對茶的品鑒中了解到茶葉的大概價位是多少,如果受禮人不太懂,那他只能通過茶葉的包裝來判定茶葉的價格,從信息透明度來看,賣家是最知道真相的,其次是買家(送禮人),最后是受禮人。就這樣茶葉的價值成了極為不確定的東西,它不像標準化的商品廠家可以最終在商品包裝上貼上建議零售價,更不像那些已經品牌化了的硬通貨,軟中華到哪里都是一個價錢。茶葉的價值里蘊藏了很多秘密,茶葉的銷售過程也是茶葉價值信息夸大的一個過程,在一個茶農手里茶葉或許是以成本定價的,而到最終受禮人的手里,茶葉變成了一個被不斷炒作的商品,最后誰消費,誰就是那個“最后的傻瓜”。
傳統茶葉的銷售過程就是一個價值的炒作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信息的異變過程,這導致了茶葉的流通沒有那么順暢,我們稱之為茶文化,事實是這個過程里有很多障礙流通的信息,試想如果是香煙或立頓茶包,就沒有那么多麻煩事了,怎么沒有煙文化啊?說白了所謂的茶文化只是茶流通時的累贅和包袱而已。茶文化只是一塊茶葉缺陷的遮羞布而已。茶葉的流通過程,就是上游不想下游知道那么多的過程,為的什么?利潤唄!流通的環節都想多獲益,這就導致了茶葉流通的不順暢,流通的不順暢就導致此類商品規模受到限制,整個中國茶企賣了300多億美金,而一個立頓茶包就超過了200多億。用不著慚愧,根本的原因就在這里。
我們再說回送禮的人,買茶送禮的人求的什么?很簡單,既想送禮又不想花大價錢,我稱之為“彈性送禮”,與之相對應的是“剛性送禮”,如果是求人辦事,一定送茅臺或中華這些硬通貨,或者直接送現金。如果我不是急著求人辦事,只是聯絡一下感情,預防以后求得著別人,就會采取這種“彈性送禮”,此時你會咋辦?最好的方法就是少花錢多辦事了,那就是我300塊買一盒茶葉,但讓受禮人看起來像1000塊,如果300塊花的像是1000塊,那送禮者就賺了700塊,這就是送禮人愿意買的原因,此時賣家與買家合謀,幫買家弄一個最牛掰的包裝,這樣茶葉就如同施以重重粉黛轉嫁給最終的那個消費者。茶葉的價值不是成本也不是享受,而是送禮人達到的這700塊的價值,是買家與賣家做了一個局,以人情價賣給受禮人,信息不對稱剛好結合了中國人情社會。由此可見,茶葉可真是跟中國社會結合得天衣無縫。
幾年前,認識一個福建的茶葉老板,發鐵觀音了財,跟其聊發現他沒有別的特長,特會搞包裝,經常搞出些創意來,比如做成竹簡樣、書樣、琴樣的鐵盒、木盒、陶瓷盒等等,這樣的包裝,即便里面放上的麻葉,你都不敢低估。至于茶葉他多半是從茶農手里收上來的。這就是典型的跟送禮合謀的思路。發了財也就不奇怪了!
誰去建這么一個平臺?
茶葉里盡管有竹葉青這樣的勵志品牌,通過集體收購,保護了產地標簽,監控了茶葉出品,但作為消費市場,仍欠缺一個類似羅伯特帕克的評價體系。這個評價體系就是要把這么復雜的茶葉用一種極為簡化的方式來處理,用以更加簡化的價值定價。以普洱為例:可以分茶山、茶樹齡、年份、保存效果、茶湯色、茶口感、茶回甘,一套標準化的方法來評分。當然的這需要一個不受利益集團左右的學術機構來把控!我無法預見這樣的機構能不能存在,但我可以確信的是,只有這么一個客觀的評價機構存在,才對茶葉的流通起到根本性的改變。目前的茶葉分級多數是由個別企業自己訂立的,這不客觀,到最后這些定級你會發現都成了茶包裝的一部分,上面標著”一等品“或”特級“,但喝起來卻不咋滴。
我認為茶企現在最需要的不是營銷方法,而是要建立一個評價體系和評價架構,有了這個評價機構和體系,所有的茶葉問題將變得更加有跡可循,更為有條不紊,也會更大規模。這個評價體系是一個更為長遠利益的平臺,所有需要一種非盈利導向的投入,誰投入去做了,在未來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就像眾多的酒商趨之若鶩地求著帕克品嘗自己的酒一樣。
做金融的手法做茶!
還有就是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價值,比如說像普洱、黑茶這樣的發酵茶,就不完全是消費品,還具有投資品屬性的存在,人們購買并不是純粹為了消費,而是為了投資。例如那些開“茶銀行”的,完全模仿金融行業的操作思路,首先他會建立一個科學、完備的茶倉庫,目的就是保證這些發酵茶的品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升級,這就造成了茶本身升值的能力,這一點跟黃金還不一樣,黃金是保值,因為黃金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純度變高,而茶葉就有這種預期,所以在這個造幣泛濫的時代,發酵茶在某種意義上可以幫助您對抗通脹,甚至盈利。保護您的財產不受掠奪。
比如:你購買一萬塊的生普,你無需自己保存,可以放在茶銀行的倉庫里,一年后這些茶已經升值到了一萬三(主要是茶的發酵程度更高茶品更好了),你可以選擇繼續持有,也可以選擇變現,也可以把這些茶拿出來送人或者喝了,意味著你用一萬塊買到了一萬三的茶,總比存款放在銀行貶值要好很多,茶銀行一方面從你的茶葉升值中抽到一些利,更重要的是他們以茶葉作為抵押來融資,他們利用這些資金去投資再盈利匯報給你和茶銀行自己,利用發酵茶的理性預期,就可以開辦這么一個茶銀行,這種操作模式特別適合茶企,一個茶企資金流轉不暢,不一定非得賤賣自己的茶用以回籠資金,因為僅憑喝茶的消費,很難消化這么多茶,在這種供過于求的前提下,你急著賣,人家不急著喝,一定會逼得賣茶的賤賣,這不是理智的做法。
聰明的茶企(發酵茶)需要建立這么一個茶倉庫,不賣茶,賣茶的預期,讓買家先把錢打過來,用以資金流轉,然后坐等著倉庫里的茶升值,用升值部分償還借用買家資金的利息,并且自己也可以分些茶升值的利益。人都說時間就是金錢。發酵茶升值的理性預期就是最好的佐證。
汝果欲學詩,而意在詩外!賣茶不要光盯著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