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的小竹夾輕輕搖動,在熱水的沖洗下,竹夾末端白皙的茶杯顯得干凈清透。清流先生鄭文鏗把茶葉輕輕倒進因使用了20年而變得光滑的紫砂壺中,均勻放好,洗茶,傾出茶湯,再注入熱水。端坐,右手提壺,灑茶。霎時茶香四溢,被擺成“品”字型的小茶杯中已盛好金黃色的茶湯。
二十多年來,清流先生一直如此專注地泡好每一壺茶。
46歲的清流先生是愛茶之人,同時也是汕頭茶文化學會名譽會長、國家一級評茶師以及《潮汕工夫茶廣東省地方標準》起草人。
2003年,他開始寫關于茶文化的文章,并為自己起了一個高潔的筆名——清流。《汕頭都市報》有一個專門開設給清流先生的欄目,名為“清流茶說”,兩年以來,很多讀者通過清流先生發表在欄目上的一篇又一篇短文,來加深潮汕工夫茶的了解。
初結茶緣
潮汕有一說法:“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與大多數潮汕人一樣,清流先生在少兒時代已經接觸到潮汕工夫茶了。
以前,沖泡一壺工夫茶需要茶具十八件套,相比于現在,傳統的泡茶過程顯得較為繁瑣,卻另有一番風味。六歲時,清流先生就被家人差遣出去買茶,買回來后就拿著小扇子扇小火爐煮水、泡茶,待一壺飄香的工夫茶泡好了,他又跟著大人們一起細細品酌,漸漸地就習慣了有茶的日子。
初中時代的清流先生已經是一個文藝青年。愛讀書的媽媽在家里擺放了很多書籍,為了讀書,清流先生常常在晚上熬夜,悄悄地躲在被窩里拿著手電筒讀小說,每當這時,茶就成了他提神醒腦的寶物,陪伴他一直到深夜。
14歲時清流先生就已經開始寫小說,而每次賺到的稿費都會拿來買茶喝。“賺到稿費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買好茶,雖然很貴但是稿費是自己賺來的,也就不在乎了!”清流先生笑著說。
買到好茶后他就呼朋喚友,和朋友們一起享受茶香。“他們說第一次喝到普洱茶是在我這里喝的,那時候他們都覺得普洱茶有霉味,但他們還記得我當時說‘很醇厚啊,這不是霉味,是陳茶的味道’。這件事我自己都不記得了。”
以茶提神,享受茶香,以茶會友,清流先生的生活離不開茶。然而隨著年齡增長,他發現工夫茶并沒有表面的簡單,它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精神,非常值得人們去學習研究。于是,在20多歲的時候,他就開始著手研究潮汕工夫茶。
那時并沒有豐富的關于潮汕工夫茶文化的文獻記載,想要了解工夫茶并不容易。為了尋找更多資料,除了翻閱有限的關于茶的古籍,清流先生還會在休閑時到全國各地的茶山拜訪茶農,從茶農處獲得資料并一一記載。
走訪了不同的茶山,他發現茶農的生活其實很辛苦。而茶葉的成長過程也不容易——種子落地生根,經過風吹雨打、日曬霜凍后變成葉子,被摘下后還要經過曬、晾、揉捻、烘培等才變成一片茶葉,而后投入水中釋放茶香,才完成了茶的任務。
“茶既隱忍又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每一片茶葉。每次投茶時掉了茶葉,即使是一片,我都會撿起來,投入壺甌中繼續用。”清流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