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百戲始見于唐代,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描述:“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徐夤在《尚書惠蠟面茶》中也有關于茶百戲雛形的描述。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把茶百戲做到了極致。宋徽宗不僅撰《大觀茶論》論述點茶、分茶,還親自烹茶賜宴群臣。許多文人如陶谷、陸游、李清照、楊萬里、蘇軾都喜愛分茶,留下了許多描述分茶的詩文。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陶谷在《chuǎn茗錄》中記載:“百茶戲……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元代后分茶逐漸衰落,清代后尚未見分茶的文獻記載。武夷山茶學專業章志峰經系統研究于2009年恢復了這一古老而珍貴的文化遺產。
現代茶百戲的研究歷經艱辛和曲折。章志峰1984年從福建農大茶學專業畢業后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研究和交流,1997年到日本沖繩留學茶葉技術,通過日本茶道初步了解了點茶法。2004-2005受外交部選派,作為中國首位茶學專業的國際交流員到日本講授中國茶文化期間,系統地學習了一年的日本茶道里千家流,從日本茶道的點茶法和點茶工具得到啟發。2005年起通過對團餅茶制作、抹茶加工和分茶技巧五年間進行幾百次的試驗,終于在2009年春,初步恢復了分茶技藝,可以在茶湯中現出文字和圖像。目前已突破了古代僅能用綠茶演示分茶的局限,可以用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等其他茶類演示分茶,表現中國風格的山水花鳥圖案和文字。圖案保留的時間也從古代的瞬間延長到2小時至6小時。目前茶百戲作品和插花等景物相配,適于表現中國文化的各種意境,如“喜上眉梢”、“馬到成功”等等。
茶百戲是我國珍稀的文化資源,是再現古代點茶、斗茶文化的實物寫照。分茶唐宋時期曾在閩北武夷山一帶流傳,目前已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代徐夤《尚書惠蠟面茶》和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都描述了當時武夷山一帶分茶的情況。
茶百戲是用液體表現字畫的獨特藝術形式。其新穎獨特的表現力特別適于表現中國傳統風格的山水花鳥圖案,對觀眾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適于游人觀賞、品飲、體驗,適用于各種接待和大型慶典活動,可以提高茶產業的附加值和文化旅游的檔次。
茶百戲是欣賞和品飲兼備的新型茶產品,具有獨特的品飲價值,即可用抹茶通過點茶法欣賞和品飲,亦可用團餅茶沖泡品飲,是跨越時代的藝術珍品。
茶百戲是獨具保健功效的茶產品,可以豐富中國的養身文化。分茶采用點茶法,將茶湯連茶末一同飲用,較之現代的泡茶法人體可獲得更多不溶于水的營養成分如多糖類、礦物質、纖維素等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