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北省通江縣為了突破茶葉產業瓶頸,從做大基地、做強品牌、做活市場三方面入手探索發展新路徑。目前,已建成2個茶葉萬畝示范區、25個茶葉專業村和8個茶葉專業合作組織,建成無性系良種茶葉種苗繁育基地3000畝。通江縣為鞏固提升茶葉產業“一帶三片”基地建設,重點推進“蘇家坪—華家坪—火天崗”萬畝茶葉示范園區建設,努力形成100公里“茶葉長廊”,對企業、品牌、資源進行兼并整合,全力打造“羅村茶”、“翰林茶”、“天崗云霧”等優質生態富硒茶。并建設農村科技網絡信息服務平臺。預計到2015年全縣種植茶葉25萬畝、產量10000噸、產值10億元。
2、寧陽春茶上市價格略降 中低端茶葉受青睞
近日,記者走訪寧陽城區多家茶行了解到,春茶已經全面上市,而今年的春茶價格比之往年更為親民,較去年便宜了20%左右。經營茶葉生意的張先生告訴記者,現在購買茶葉的多是自家飲用,真正地成為銷售“飲品茶”,因此,中低端茶葉銷售較好,高端茶葉銷售量下滑嚴重。據了解,今年鐵觀音最低售價80元/斤,綠茶為30元到100元左右,普洱、碧螺春都在100元左右,這些也是前來購買茶葉的消費者購買較多的。張先生稱,雖然今年做茶的價格不低,毛茶價格高,不過進入銷售流程后,價格就降下來了,“比起去年來說,價格下降了20%左右”。不少受訪茶莊店主也表示,今年的春茶市場主要銷售中低檔的茶葉,價格在每斤200元以下的春茶比較受市民青睞,“主要是五六十元、100元左右,這兩個檔次的春茶銷量不錯”。
3、、南茶北引現象漸增 北方茶欲占市場一席之地
日前,記者在太行山首屆臨城東籬茶園開茶儀式暨太行“桐花雪芽”國家鑒定結果發布會上,看到來自省內外茶界及文化界的人士一起采茶、品茶、論茶。據了解令品茶專家們嘖嘖稱贊的是臨城東籬茶園培育的“龍井43號”,邢臺市高級茶藝師楊素珍告訴記者作為東籬茶園的主人,楊素珍與丈夫曲保民經過3年時間走遍臨城附近太行山的深山區,選擇原生態區域和優質水源區域,在科學分析土壤、氣候、水質、環境條件的基礎上,于2013年成功實現“南茶北引”,令30萬余株龍井茶樹在臨城縣山村成活,結束了邢臺市沒有茶葉種植的歷史。目前,在北方出產的茶葉被命名為“北茶”,在南方出產的則為“南茶”。記者走訪市場時發現,目前“南茶”品種豐富,主要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等,而“北茶”品牌主要以綠茶為主,品種為日照綠茶、嶗山綠茶、乳山綠茶等。據了解,目前,青島正在發展“北茶”,并在當地規劃建設了中國茶葉博物館、觀光式茶葉加工車間以及精品茶葉觀光園等基礎設施,讓人們更深地了解“北茶”。
4、南方茶都設立茶文化博物館
深圳雖不產茶,但愛茶的深圳人可不少。有關數據顯示,深圳人均茶葉消費高達2.8公斤。日前,藝嘉南方茶都設立了茶文化博物館,打造深圳人的茶文化體驗空間。在廣東茶文化的輻射下,深圳這座移民城市已經開始形成愛喝茶、喝好茶的濃厚氛圍,藝嘉南方茶都有限公司董事長侯亞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茶文化的核心應該這樣描述:喝茶不只是喝茶,我們要喝出茶的寬闊,喝出水的寬容。茶葉也好,茶具也罷,其實歸根結底都來自于大自然,喝茶是與大自然的最美妙互動。”據了解,南方茶都還將舉辦南方茶進修學院,用于茶文化及產業培訓;并舉辦高端茶類拍賣,同時設立茶文化博物館,從茶文化的各個角度、不同細節,來詮釋和介紹茶文化,讓更多人體會茶文化的奧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