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1日,四川宜賓市委辦、政府辦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意見指出,到2025年,在穩定宜賓市現代茶園基地面積的基礎上,干茶年產量將達到13萬噸,綜合產值達400億元以上,精深加工產值達5億元以上……
從這組數據的背后,不難看出宜賓市在“努力建成四川省現代茶產業第一強市”所做的決心。
之后,關于茶產業的發展宜賓市就像駛入了快車道,相關政策、會議頻頻出臺和召開:在短短3天后的6月24日,該市“兩辦”聯合印發《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持政策》,在5個月后的11月24日,又召開舉行“推動茶產業發展座談會”……
很顯然,在茶產業發展及高質量發展上,宜賓市委、市政府亦是一路快跑,沒有絲毫懈怠。
“宜賓市是茶葉大市,而茶產業,歷來都是宜賓市的傳統特色優勢產業。”在推動茶產業發展座談會上,宜賓市相關領導和茶企負責人均認為,為繼續保持在茶產業發展上的優勢,宜賓市不得不在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上尋求突破口。
而這,也為宜賓市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關于促進茶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前鎖定了優勢。
自然優勢獨特早茶之鄉鑄就世界著名茶鄉
宜賓,隸屬四川省,地處四川盆地與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由于受印度洋暖流通過金沙江干熱河谷的影響,常年氣溫高、冬季回暖早。
“這也是宜賓早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勢。”位于宜賓早茶主產區翠屏區的宜賓市義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張濤說,在這里種植的茶葉,常年在元月下旬至2月上旬就可以開園采摘并批量上市了。
張濤說,這段時間往往比四川省內其他產茶區早7-15天,比國內其他產茶區早30-45天,“宜賓早茶”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但事實上,宜賓早茶并不是宜賓茶產業的全部,即便其名稱中含有“宜賓”二字。
據了解,宜賓市現有“宜賓早茶”“川紅工夫”等茶葉公共區域品牌5個、地理證明商標4個、有機食品(茶葉)認證5個、綠色食品(茶葉)認證31個、馳名商標1件、四川省優質品牌農產品6件。
而在宜賓市10個區縣中,有6個區縣被列在四川省30個重點產茶縣中。無論從規模,還是茶品質上講,宜賓市“茶葉大市”的稱號都實至名歸。
有資料顯示,在前四屆國際(宜賓)茶業年會上,“天府龍芽”榮獲“世界名茶”“中國好茶”稱號,“宜賓早茶”榮獲“世界名優綠茶”稱號,“川紅工夫”榮獲“世界名優紅茶”稱號。此外,國際茶葉委員會還授予宜賓為全球首個“世界著名茶鄉”。
這也為宜賓市進一步發揮茶產業優勢,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品牌發展戰略,主動引領川茶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事實上,在去年宜賓市“兩辦”聯合印發的《關于支持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就曾指出:宜賓市將緊扣四川省委、省政府打造千億精制川茶產業戰略部署,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大主體培育,提高品牌價值。
全方位部署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彼時,《關于支持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引起了宜賓市茶行業的熱烈反響,并成為宜賓市絕大多數茶企的行動綱領,以至于相關茶企負責人曾一度表示:“接下來將以實際行動落實‘兩辦’決策部署,切實推進宜賓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然而,一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對有著2200年建城史、3000年種茶史和4000年釀酒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宜賓來說,雖不算是一件難事兒,但卻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
“雖然我市有‘宜賓早茶’‘川紅工夫’兩個市級公共區域品牌,有馳名商標1件、四川省優質品牌6件,但都沒有形成‘標準化’‘規模化’‘差異化’的產業集群。”曾有領導指出,這也是目前宜賓茶產業的發展的短板,大量的茶葉產品還是以原料、初級產品形式外銷或成為江浙、福建、河南等外地企業的“貼牌原料”,品牌銷售量還不到30%,所以企業大都處于價值鏈的最低端,經營利潤微薄。
也因為此,宜賓市在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部署中,提出了“特色興茶、科技強茶、質量立茶、品牌響茶、文化活茶、龍頭引茶、政策扶茶”的行動計劃。
為切實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擦亮茶業強市金字招牌,宜賓市在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還提出了“堅持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實施‘穩面積、提質量、強品牌、壯龍頭’戰略。
區縣發力+主體培育因地制宜優化茶產業發展環境
而在此之前,宜賓市茶葉生產質量和體量其實均已獲得行業的高度認可。數據顯示,目前宜賓市茶園總面積達133.9萬畝,干茶產量10.09萬噸,茶業綜合產值達305億元,均居四川省前列。
作為被列為四川省30個重點產茶縣中的翠屏區、高縣、筠連縣、屏山縣、敘州區和珙縣,也是宜賓市的6個重點產茶區縣。其中高縣和筠連縣同時入榜了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產茶縣。
不過宜賓市的決策層似乎并沒有因此而放慢茶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步伐,并不斷尋求茶產業發展的提檔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雖然產業規模較大,但橫向對比浙江、福建等先進茶區,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在對宜賓市各區縣茶產業發展情況作了多次調研之后,宜賓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相應地,在切實推動宜賓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6個重點產茶區縣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各自的發展戰略。
翠屏區提出“五化”促升級,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敘州區將大力推進茶旅融合發展加快促進茶業綠色轉型;高縣是以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等“三化三線三點”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筠連縣準備推行茶產業“鏈長制”,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珙縣市圍繞高山茶做文章,構建茶業新業態;屏山縣以抓基地、加工、品牌“三環節”和發揮政府、企業、協會、茶農“四主體”的作用,以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江安縣則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唱響宜賓茶比江安早……
據知情人士透露,宜賓市茶產業發展的提檔升級,早前也曾試圖走“外來和尚來念經”的路,但后來發現,引進外來大型茶企的路并不通暢,而將原有茶企培養為核心企業的難度也并不小、時間成本還高。
所以,經過宜賓市委、市政府及茶產業相關部門的研究和討論后,決定在繼續引進大型茶企的同時,再多條腿走路,通過宜賓市國有資本平臺整合優勢資源,來達到培育宜賓茶產業頭部企業的目的。
而五糧液集團就是這么一個平臺,無論從企業影響力、資金實力、品牌渠道,還是社會知曉度、可持續投入實力等多方面,都具備助推宜賓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條件。于是,在五糧液集團的加持下,宜賓酒茶集團、鄉村振興基金等投融資平臺逐步發揮作用,加速并購重組當地骨干茶企。
據介紹,在未來幾年,宜賓市還將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四川酒茶集團、五糧液集團等國有資本優勢,逐步形成以酒茶集團為功能平臺、川茶集團和川紅集團為頭部企業,并培育整合翠屏區、敘州區、高縣、珙縣、筠連縣、屏山縣各1個腰部支撐企業,優化宜賓市中小微底部茶企競相發展“1+2+6+N”的龍頭企業集群,為進一步促進宜賓茶產業高質量和健康發展開創新局面。文/曹弘蔡元強圖
來源:宜賓市茶產業研究院,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