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寧縣立足茶種質資源和茶產業優勢,按照“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發展思路,全持續用好“茶經驗”,念好“四字訣”,走好“四步棋”,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構建茶旅互動共進、共生互融的大格局,讓產業強起來、群眾富起來、文化美起來、鄉村靚起來。
念好“挖”字訣,走好布局規劃先手棋。牢固樹立規劃先行理念,將深挖內涵、深挖資源、深挖潛力擺在首位,按照自然條件、資源分布等有利因素,規劃瀾滄江水系沿線的漭水鎮、溫泉鎮為滄江茶源示范區,作為“千年茶鄉”核心區,產出綠色、生態、優質茶葉,茶葉產業在全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示范區得有49個古茶山居群,有百年以上古茶樹面積達4.9萬畝,總數20余萬株,基部徑圍50厘米以上有3.9萬株。全縣共有茶園面積31.43萬畝,居全省第7位,茶葉綜合產值38.81億元,居全省前10位。
念好“優”字訣,走好精細管理重點棋。針對茶葉產業因“小、散、弱”的特點產生的“不管理—質量低—效益低—不想管理”的惡性循環,昌寧縣調整產業升級轉型思路,在精細化、優質化、品牌化上求突破,通過推廣茶園生態種植技術、兩減一增技術、綠色防控措施和清潔化生產,提高茶園標準化管理和茶葉鮮葉質量。通過管理示范樣板、古茶樹保護示范等項目,進一步提升群眾管護意識和管護技能。用好用活定點幫扶單位西南大學在農業產業方面的優勢資源,在古樹茶提質增效、加工工藝優化和品牌提升上重點發力,重點做好樣板園創建、標準化生產、綠色防控、精深加工、品牌策劃等方面的技術支撐。
念好“推”字訣,走好品牌效應引領棋。面對茶產業發展的新要求,通過品牌帶路、企業引路、平臺鋪路,打好對外推介組合拳,著力打造世界知名的昌寧紅茶品牌。成功申報“昌寧紅茶”地理證明商標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獲得“昌寧紅茶”地理證明文字商標和圖形商標,將昌寧縣境內所有優質的茶葉統一包裝銷售,提高茶葉價值。龍頭企業昌寧紅集團被評為云南省百戶優強民營企業,堅持從茶園到茶杯全產業鏈布局,將產品質量作為最核心的要素和可持續發展源泉,同時也將這一理念帶到茶農間,多次到茶葉種植村開展茶園技術培訓,確保產出優質、健康、生態鮮葉。堅持線上線下兩手抓,借助線上線下展銷平臺,通過832平臺、云上昌寧、直播帶貨、電商銷售等方式織密線上推介網格,線下主要采取掛包單位定點幫扶、東西協作、消費扶貧等擴大茶葉銷量和對外知名度。
念好“融”字訣,走好產業融合發展棋。從識茶、種茶、采茶、售茶、喝茶的歷史演變中,茶文化完全浸入了市民日常生活中,大家吃的是茶宴、喝的是茶水、唱的是茶調、賞的是茶景。昌寧縣將厚重的茶香文化融入美麗縣城建設內涵中,實現產業有機融合,讓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位于縣城中心的茶韻公園就是一個打卡茶文化地標,公園重點突出“茶”元素,以茶造景、以茶建園、以茶興園,多層次形成茶文化休閑體驗景觀區。依托上海市對口支援昌寧縣項目,建成漭水鎮黃家寨茶旅融合發展示范園,推進茶產業向現代化邁進。同時,借助昌寧紅茶廠厚重歷史,實施“云茶·1958”和“茶元素”兩條主題街區項目建設,全力將其建設成為云茶產業高地和茶工業遺產保護典范。
來源:環球網,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