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閩東日報報道柘榮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生態環境優越。境內多是丘陵,平均海拔600多米,且溫暖、濕潤、多霧,形成了適合發展名優茶葉的獨特小氣候。
近年來,在柘榮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茶葉產業得到穩步提升和發展,茶產業成了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優勢產業。目前,柘榮縣茶葉種植總面積達7萬多畝,茶葉企業117家,總產量達5700多噸,總產值7億多元,全縣70%人口直接或間接從事茶葉生產經營。
富溪鎮嶺后村茶園魏發松攝
頂層設計
不遺余力推動茶產業發展
柘榮是閩東茶葉主產區之一,茶業是該縣農業主導產業,更是該縣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據柘榮縣茶葉局局長陳曦介紹,新中國成立后,該縣就成立了茶葉技術指導站,負責全縣茶葉生產栽培技術指導,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為了鼓勵群眾種植茶葉,柘榮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扶持茶葉發展的若干意見》,將茶苗等生產資料免費發放到群眾手中,幫助群眾大力發展茶產業。
近年來,柘榮縣更是明確提出發展以茶葉為主導的“2+N”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并出臺《關于加快茶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扶持發展高標準茶園的實施意見》《關于實施土地流轉促進茶產業發展的意見》等扶持茶產業發展相關政策,每年統籌安排數百萬元專項資金助推茶產業發展。
2021年,柘榮縣又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推進茶產業轉型升級,以加快“富民產業”向“強縣產業”轉變。
一任接著一任干。按照柘榮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控制茶園規模、發展生態茶業、提升茶葉品質、打造知名品牌、拓展精深加工、提高經濟效益”的總體思路,該縣不余遺力地推動生態特色區域公共品牌“柘榮高山白茶”的創立,茶產業因此逐步向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并由此走出了一條茶產業發展的破局之路。
截至目前,柘榮縣共建成高效安全生態茶園面積2萬多畝,完成茶園機耕路和工作道硬化100多公里,建設蓄水池800多個,鋪建茶園網絡化灌溉系統水管50多公里,安裝誘捕器及可降解的黃板、藍板2萬多畝,太陽能殺蟲燈1000多臺,完成50家茶企初制廠清潔化改造以及部分茶葉企業的加工設備技術升級。
“通過園、林、水、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茶園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降低了茶葉生產勞動強度和成本,使得茶葉的產量、品質、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茶葉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農業產業。”陳曦說。
齊抓共管
推動茶產業提質增效
“茶苗種植須選擇雨季或下雨前種植,不宜在霜凍期或炎熱高溫天氣種植。”近日,在柘榮縣農業技術培訓學校,茶葉專家毫無保留地給茶農和茶葉種植戶授課。
近年來,為了培養茶產業科技創新人才,在柘榮縣茶葉局和茶葉協會等相關部門的牽頭下,采取巡回、集中培訓方式,聘請省、市茶葉專家舉辦教學講座,委托培訓機構逐村進行培訓,為茶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并組織農技人員和專家深入茶企、田間地頭進行實地指導,現場講解茶葉標準化種植、茶園綠色防控,以及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知識,通過培訓,有效提高了科學種茶制茶水平。
為了提高柘榮縣茶葉知名度和美譽度,該縣相關部門還積極組織茶葉企業組團參加中國(廈門)國際茶業投資貿易博覽會、濟南、西安、深圳茶博會,以及閩茶中國行“北京站”柘榮高山白茶專場活動等各類茶業展銷經貿活動,參加國家、省、市、縣等各類名優茶評比活動以及茶葉技能大賽,大力宣傳推介茶產業,一批省市品牌更是脫穎而出,并斬獲各種獎項。
柘榮縣工信、自然資源、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在土地利用、品牌創建、工商注冊和一品一碼等方面,也為茶企提供優質服務,促進茶葉企業發展。農業部門則在用好用活鄉村產業振興發展基金的基礎上,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支持茶產業發展。該縣成員單位間的密切協同配合、分工負責,共同推動了茶產業發展的良好局面。
“茶產業的發展是個系統工程,只有匯集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共識,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推進茶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柘榮縣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陳龍營說,多年來,在柘榮縣茶產業領導小組的領導下,該縣建立了茶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謀劃發展思路,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協調解決茶產業發展中的各種問題,統籌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落實管理
共植群眾脫貧致富搖錢樹
“幾年來累計種植了20多畝茶。”乍洋鄉鳳岐村村民吳思居說,雖然眼下能采的茶樹不多,但2021年還是有七八萬元的收入,等再過二到三年,所有的茶都能采收了,一年20多萬元的收入沒問題,到那時生活會像這綠色的茶葉一樣,越來越美好。
而在距離乍洋鄉20多公里外的富溪鎮嶺后村,正在自家剛封園的茶園里除草、施農家肥的村民林阿細也是滿臉開心。他說,他家里總共種了近20畝高山白茶,有的是豐產期、有的明后年就可以采收了,這兩年每年的茶葉收入都有十幾萬元,在城關也蓋起了房子,生活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
據了解,嶺后村共有優質高山白茶2000多畝,為了推進高標準茶葉基地建設,將分散經營的茶園集中管理,該村引進有實力企業,并通過茶園承包經營權流轉和土地集中流轉,實行連片開發,建設起了1300多畝生態茶葉基地,從而實現了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夯實了茶產業發展基礎,昔日貧困的偏遠山村因發展高優茶葉而華麗變身,走上了小康道路。
工人在分撿茶葉
“去年公司產值2000多萬元,付給村民的采茶工資和管理工資就達180多萬元,實現了公司與村民的雙贏。”嶺后村桂嶺紅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林良希說。
同樣,茶葉經營戶也坐享高山白茶帶來的紅利。在柘榮城關東獅山茶葉交易中心,宅中鄉益元茶葉有限公司銷售負責人吳欽仰告訴筆者,因為柘榮高山白茶品質好,深受顧客青睞,知名度得到提升,店鋪的銷售業績每年都有顯著增長。
隨著“質量立茶、科技興茶、品牌強茶”戰略的持續實施,一片茶葉帶富了柘榮一方百姓,茶業成了該縣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來源:臺海網,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