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歌是安溪一種富有特色的民歌歌種。“有茶就有歌,有歌就有茶”。安溪茶歌有近千年的歷史,在全縣各個鄉鎮均有傳唱,而以老茶區大坪、西坪、虎邱、蘆田、祥華、長坑、感德等鄉鎮最為流行,世代相傳,婦孺能唱。
在過去貧乏的茶農生活里,茶歌成為消除疲勞、抒發情懷和調節生活的重要內容和活動形式。
鐵觀音茶鄉—安溪地處閩南,群眾均操閩南方言,安溪茶歌用閩南方言演唱,歌詞通俗,形象鮮明,歌詞結構基本屬于“四句頭”山歌,體式為七言四句為一節,句頭的一、二句經常用比擬式寫景入手,隨后抒唱情懷,層層遞進,多數一首多節,一般押一、二、四句腳韻,也有押二、四腳韻的。韻腳多數為平聲韻。安溪茶歌大都即興編唱,隨口而出,自由、通俗,曲的變化比較簡單、平穩,以五聲音階最為廣泛,具有樸實、抒情、悠揚的山野風味和輕快、明朗的敘事風格,以直接反映茶鄉茶農生活感觸為主,而以反映愛情生活中悲歡離合感情為主題的情歌為最多。傳統習慣上都以茶山林野為廣闊歌場,現已逐步發展,登臺入室,有的變成載歌載舞的表演唱。
安溪茶歌,不但在安溪流布廣泛,而且在安溪人足跡所到的國家和地區也在傳唱。筆者陪同臺灣的民俗專家沈明達先生到安溪大坪鄉采集安溪茶歌,他認為“安溪所聽到的茶歌和臺灣基隆完全一樣”。
基隆位于臺灣,筆者前年到臺灣,曾到此拜訪過宗親,這里本身是個天然良港,附近又產煤、產茶,產業結構與安溪大致一樣。基隆的人口結構,以安溪人居多。早期的先民將安溪茶歌帶到基隆,同時根據基隆的地理氣候等情況加以變化。下面以兩首茶歌加以比較。
安溪蘆田鎮林百八演唱,茶藝師李波韻先生整理的《采茶歌》:
手提茶卡系半腰,
來去山頂挽茶葉。
一葉半葉著罔拾,
若無艱苦錢會著。
一個茶卡六角尖,
來去山頂挽茶簽。
一簽半簽著罔捻,
添頭貼尾買油鹽。
臺灣基隆林卻女士演唱、民俗專家沈明達先生提供的茶歌:
手提茶卡結半腰,
卜去茶山挽茶葉。
身軀撲澹驚人笑,
若無艱苦錢袂著。
茶仔幼幼著罔捻,
捻卜何時一卡尖。
轉去家中愛糾儉,
添頭貼尾買油鹽。
兩首茶歌,異地同源。歌似行云流水,濃郁清純,令人愛不釋手。沈明達先生整理的基隆茶歌百余首,和安溪茶歌幾乎一樣。這些通俗的茶歌,過去并未受到重視,認為不登大雅之堂。其實,“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這些茶歌,正是研究安溪和基隆血緣關系的重要依據,我們應當好好整理,傳給子孫,讓她一代一代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