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王富國: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八仙觀村黨支部書記。他是茶葉界皆知的“武當道茶王”,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當道茶炒制技藝傳承人;他把苦心挖掘整理出來的武當道茶品牌拱手相讓,提升為全市公共品牌,經高層專家論證為“湖北第一文化名茶”,成為“中國四大名茶”之一。
第11屆全國“村長”論壇會上,王富國代表八仙觀村接過會旗,正式獲得承辦明年全國“村長”論壇活動資格。近日,十堰市委召開市縣鄉領導干部電視電話會,確定籌辦好全國“村長”論壇為明年全市五件大事之一。
全國“村長”明年相聚八仙觀
茶香悠悠,千古流傳。作為“湖北第一文化名茶”,武當道茶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說起茶道, 武當道茶炒制技藝傳承人——武當山經濟特區八仙觀村黨支部書記王富國滔滔不絕,神采飛揚;談論道茶,他更是熱血沸騰,激情澎湃。
武當道茶對于王富國來說,不僅僅是一個茶葉品牌,而是他一生心血的凝結。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砸鍋賣錢差點傾家蕩產,攜妻帶女荒山苦熬多年,還差一點眼睛失明……他的付出終于獲得了回報,在他和有識之士多年的努力下,“武當道茶”名揚天下,和西湖龍井、武夷巖茶、寺院禪茶并稱“中國四大名茶”。 “武當道茶”這塊金字招牌,讓武當仙山的圣茶享譽國際,讓鄖山漢水的綠茶走出了深山,也讓王富國的家鄉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八仙觀村,這個小山村昔日貧窮落后,全村人在溫飽線上掙扎;如今,它通過“村場合一,以場帶村”的集體經濟模式,興建高標準生態茶園3000余畝,村民年人均收入1.2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特色村和富裕村。它也成為接待國家、省、市各級部門領導考察“三農”工作的示范窗口。
仙山美景,道茶飄香。2011年,八仙觀村成功入選“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3月24日,該村迎來了尊貴的客人:中宣部部長來了,省委書記、省長來了,人民日報社的社長來了。還有農業部、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廣電總局的領導也來了……
就在今年10月22日至23日,在山東省臨沂市沈泉莊村召開的第11屆全國“村長”論壇上,王富國榮獲“2011十大杰出村官”獎,成為湖北省唯一獲此殊榮的村官。八仙觀村還接下一項殊榮——承辦明年第12屆全國“村長”論壇。
全國“村長”論壇由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主辦,是以全國60多萬個村、500萬“村官”為主體的年度最高盛事!近日,十堰市委召開市縣鄉領導干部電視電話會,將籌辦好全國“村長”論壇列為明年全市五件大事之一。
看到八仙觀村的巨變,人們在贊嘆之余,不禁好奇這個村莊和它的村支書在二十多年里究竟經歷了怎樣的美麗蝶變呢?
“萬元戶”被任命為村支書
1957年9月,王富國出生于八仙觀村。深山窮地,兄妹又多,王富國是家中老大,讀到初中就不得不輟學回家,用稚嫩的肩膀幫父親挑起全家的重擔。
1980年1月,他服完兵役,告別繁華的大都市,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八仙觀村。
見過世面,腦筋靈活的王富國,靠著一手精湛的木匠手藝,用了兩年時間就率先成為村里的“萬元戶”。此時八仙觀村100多戶村民還在貧困線上掙扎。
當時,武當山鎮駐八仙觀村的干部注意到了這個話語不多、踏實肯干的小伙兒,提出讓他回來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他心里很矛盾,自己在外做一套家具掙的錢比村里刨地農民一年掙的錢還要多。如果丟了木匠手藝,家里的收入就沒了保障。
1987年7月18日,是改變王富國命運的日子。
這一天,時任武當山鎮黨委書記的張有富征求黨委一班人的意見之后,毅然在八仙觀村全體黨員大會上宣布,任命王富國為八仙觀村黨支部書記。王富國至今仍記得,當時,鎮領導深重心長地對他說,“貧困山村就缺能人,希望你能帶領村民甩掉落后的帽子!”
當年八仙觀村共有540人,連續3年人均純收入只有52元,年人均口糧51公斤。上任移交時,他從前任村支書手中過來的是83畝荒蕪的茶園和1.37萬元的集體外債。
上任伊始,他對村民們說,要想富“腰包”,就要先富“腦”。
八仙觀村小學一直設在廟堂里,為了讓100多個娃娃搬出破廟,王富國把做木匠時積攢的錢拿出來還不夠,又厚著臉找戰友朋友同學親戚借,東拼西湊。
當年9月1日新學校竣工,八仙觀小學告別了幾個年級擠在一間破廟上“復式課”的歷史。
隨后,王富國帶領村民養羊。然而一場寒流到來,全村半數山羊凍死,活的羊也趕緊賣掉了。一核算,僅僅保本。王富國“趕著羊群奔富路”的計劃徹底破產了。
養羊計劃失敗后,王富國陷入了痛苦的深思。經過再三考察,他把目光投向村里荒蕪多年的茶園,決定從這里再找出一條致富的路子。
400多公里茶帶可鋪往武漢
1966年八仙觀村興建的83畝茶園,因所產的茶葉賣不出去,就沒有人再管理了,成為一片荒山。見狀,王國富只好硬拉上父親和兩個弟妹,又找來4個經濟貧困的村民,白手起家,披星戴月。就這樣,8個人的茶場搭建起來了。
為了籌措第一筆資金,王富國賣掉了用當兵復員費買的心愛手表、收音機和皮鞋。他以場為家,把妻子和孩子都帶進茶場。妻子柯昌英白天去學校教書,晚上到茶場看守發電機,茶場沒有效益時一直做“義工”。她一手拉扯兩個女兒,一手幫丈夫操持茶場日常事務,最后干脆辭去了教師之職。
第二年春天,八仙觀茶園一片新綠。王富國帶人采制出500公斤茶葉,賣出1.3萬元。
1984年,湖北省農業廳和省茶葉協會組織專家學者認定八仙觀村土壤多為砂壤或輕壤,發展茶葉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于是,省地市決定在這里建立名茶基地。
聽到這個好消息,王富國干勁更足了!妻子柯昌英也認認真真地學起了茶葉的栽培、管理、采摘、制作、包裝等一系列工序,從外行變成內行,被大家稱為“茶嫂”。她還手把手地教村里的婦女掌握茶葉的制作工藝,全村有20多名婦女獲得湖北省頒發的《職業技能資格證書》。
1988年11月的一個清晨,王富國號召全村黨員向新規劃的百畝標準茶葉基地宣戰。經過45天艱苦決戰,一個梯地式的百畝高產茶園建成了。
1989年春節,村民上山看望王富國。當大家看到他因腰疼躺在床上輸液時,有人流著淚,道出肺腑之言:“王書記這是累的啊!”
村民們做過統計:10多年來,王富國帶領大家劈山修路種茶打斷的鋼釬,足足能裝兩輛卡車;環繞山谷種植和整修的1500多畝茶園的茶帶,達到400多公里,能從武當山進山大門一直鋪到武漢!
癡迷道茶險些砸瞎眼睛
“靠手工揉制2.4元/斤的大把抓茶葉,就算苦干10年、20年也富不了!”王富國認定,只有把大眾茶制作成名茶,打入國內外市場,村民們才有致富的希望。于是,他走出大山,與全國13位著名茶葉專家和25家大型茶場建立咨詢網絡,共同打造中國武當名茶。
歷史滄桑,除深山中野生茶樹外,樹齡百年家植茶樹不足百株,武當道茶制作工藝也隱藏于道人或武當山民間。為弘揚中華道茶,王富國二十年來苦讀茶圣陸羽《茶經》,向武當道人求藝,向茶葉專家拜師,結合武當道茶特色,潛心探索出一套獨特制茶工藝,開發了“武當銀劍”、“武當針井”等海內外名茶。近兩年來,他還研制出了武當太極養生茶,其色澤鮮潤,醇厚回甘,有“七泡有余香”之譽。據介紹,武當功夫茶的加工工序多達30多道。
武當茶道將中國茶藝與武當道樂相融,獨創莊嚴典雅之氣質,通過焚香靜氣來營造祥和肅穆的氣氛,讓茶客的心靈隨一柱裊裊升起的香煙升華到充滿靈氣的道家茶藝中。
專家研究發現,武當茶樹品種優良,土質好,氣候好,雨水適宜,茶葉肥壯內質好,稱之為仙山云霧茶。據科學測定,武當茶葉中存在有祛病、保健、益壽的有機化學成分。
隨著多年經驗積累,王富國本人也成了科研帶頭人。他通過自學獲得了農藝師資格證書,被中國茶葉學會吸收為會員,加入了湖北茶葉學會理事。他考察近百家茶場,引進優質茶樹,分期分批將20多名年輕員工送出去學習。
王富國雖然事業成功了,人也有錢了,但是他依然過著“窮人”的生活。
每年農歷三四月份,采摘春茶時,是他最忙碌的時候。他給自己立下規定:八仙觀茶場出品600元一斤以上的茶,都由他親自制作,總量達2000多斤;制茶期間,無論何方貴客到八仙觀訪問,飯桌上,他只端杯敬茶絕不沾酒。
炒制綠茶是一個絕活,殺青、揉捻、干燥,一樣都不能出錯。王富國和技術骨干不分白天黑夜地干活,嚴把制茶質量關。
為弘揚武當名茶,1996年,王富國邀請十堰市民俗文化專家袁正洪把武當名茶作為課題研究。經過多年深入挖掘整理,確定為武當道茶品牌,成功申報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之成為我國“西湖龍井、武夷巖茶、武當道茶、寺院禪茶”四大特色名茶,享譽海內外。
1999年,八仙觀村被農業部授予“中國道茶文化之鄉”。2009年,經高層專家評審,武當道茶被評為“湖北第一文化名茶”,促進了八仙觀村成為中國特色村。
為了武當道茶事業,王富國險些弄瞎了眼睛!2001年6月1日傍晚,王富國正在車間改裝機械,在試車時,他目不轉睛地盯著每分鐘轉速高達1萬多轉的砂輪。此時,一只飛轉的砂輪突然破碎,碎片瞬間迸出,飛進王富國的右眼,他頓時痛昏過去。經醫院及時搶救,他雖保住了眼球,可視力卻大不如以前,而且正在影響左眼。“后來,我又到北京治療,專家說是眼底視網膜血管堵塞,沒法兒徹底根治。”現在,王富國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眼睛會失明。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
武當道茶出名了,八仙觀村出名了。自2006年起,為做大做強十堰茶葉品牌,改變過去茶葉商標多、生產規模小的狀況,十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呼吁對十堰茶葉商標進行整合,全力打造“武當道茶”,實行茶葉生產的“五統一”:統一商標、統一標準、統一包裝、統一宣傳、統一營銷。
2009年7月2日,湖北省農業廳長、分管農業的市委副書記、農業局長相聚在八仙觀村。王富國知道,領導們相約來到這里找他,是想給他做思想工作,讓出“武當道茶”品牌。
數十年如一日苦心挖掘整理出來的武當道茶品牌就這樣拱手相讓,王富國舍不得啊!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深明大義的他斬釘截鐵地說:“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
于是,就在這一年,十堰市人民政府決定將武當道茶商標提升為全市公共品牌,委托湖北武當道茶產業協會進行統一管理使用。2010年元月,十堰市首個武當道茶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標準誕生,同時產品標識和包裝設計也相繼完成。
2010年4月17日,十堰市委、市政府在北京新聞大廈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向全國推介“武當道茶”,標志著十堰市茶葉商標整合邁出實質步伐。
2011年1月,“武當道茶”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十堰將用10年時間,培育基地面積100萬畝綜合產值過100億元的武當道茶產業,武當道茶引領十堰生態環保富民茶葉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