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一味,意指禪味與茶味相通,并且以禪意去品茶味。只有像修禪那樣品茶才能品出真正的茶香。茶與禪的相通之處還在于追求它們精神境界的提純和升華。大口飲喝茶只能止渴,像修禪那樣去品茶,才能知道好茶的精妙。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禪更是如此。
禪茶一味,講求意境,是建立在喝茶基礎上的心理意志修煉;講求放下,在品茶時放下世間一切名利地位種種紛擾專心體會清靜超脫。
禪茶始于中國,發揚光大于世界各地。寺院飲茶之風的興起,最初起源于僧人們的坐禪。僧人們坐禪時晚上不吃齋,又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集中精力,所以飲茶對他們來說是好辦法。佛教的發源地是印度,而茶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飲茶對于僧人,即可提神,調養身心。茶的儉樸,讓人矜守儉德,不去貪圖享樂;茶道的專注,讓人的精神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茶禪一味”。
禪宗祖師常以生活中的事情點醒行人,為佛教茶文化留下了一些禪師們借茶說禪的公案故事。例如《五燈會元》記載,一客人向南隱問禪,南隱以茶相待。他將茶水倒入杯中,茶滿了仍繼倒……,客人說:“師父,茶已經滿了,不要再倒了。”南隱說:“你就像這只茶杯一樣,里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另一關于“趙州茶”的公案尤為著名。趙州從諗禪師問新到僧:“曾到過這里嗎?”回答說:“曾到過”,趙州從諗禪師說:“吃茶去”。又問一僧,回答說:“不曾到過。”趙州從諗禪師仍說:“吃茶去。”院主聽了覺得奇怪,問趙州從諗禪師:“為什么曾到者讓吃茶去,不曾到者也讓吃茶去?”趙州從諗禪師叫院主,院主答“在”,趙州從諗禪師說:“吃茶去。”實際上一句吃茶去蘊含有禪師的修為的暗示,若是有緣人就可心心相印有所體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當代詩人趙樸初十分喜愛這則公案,曾寫詩云:“七碗愛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趙樸初曾多次將此詩寫成條幅贈人或賀會,以啟發人們去繼承和體會古德“茶禪一味”的旨趣。
真理無處不在,只要有心時時警覺,因緣成熟處處都能得到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