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在中洲中心舉行,開幕當日,云南省人民政府舉行座談會推介普洱茶國家標準。今年5月,云南普洱茶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相關標準將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實施。該標準對普洱茶的樹種資源、產地規劃、茶山管理、原料要求、加工工藝、品質特征等作了明確規定;另外,對普洱茶產品實施統一生產管理、統一工藝流程、統一質量檢測、統一產品包裝,統一包裝標識。按照標準,只有以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并在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藝制成的才能叫做普洱茶。
普洱茶新國標引起爭議
對這項地理標志保護標準,云南普洱茶企業普遍表示歡迎,云南大益茶葉集團總裁助理鄧增永認為農產品地域特點明顯,不同的土壤、氣候、水分等因素都會影響品質,出臺這項國家標準易于為企業和消費者接受,而且標準體系完善有利于行業整體提升。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王慶也表示,農產品走向工業化生產模式,進行品牌發展,標準化是必經之路,為行業提供標桿。
但部分業界人士表示存疑,認為缺乏規范和公平。有業內人士指出,普洱茶本身是一個共用的茶葉品種,不應受限于地理范圍,目前制定的標準只能是云南普洱茶標準而不能是普遍的普洱茶標準,只能是地方標準。對此,有云南業界人士表示,該標準得到國內許多專家論證,對標準問題有異議可以申訴,但標準公示期間并無異議。
非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生產不能叫普洱茶
根據即將實施的普洱茶國家標準,普洱茶的定義是,必須以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茶制成的。非在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生產的茶不能叫普洱茶。
據了解,普洱茶新國標是由云南省政府新聞辦、云南省農業廳、云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聯合發布的。據該標準稱,普洱茶必須以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并在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藝制成;而按照國家質檢總局規定,普洱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是:云南省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臨滄市、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玉溪市和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等11個州市所屬的639個鄉鎮。
有關專家稱,非上述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地區生產的茶不能叫普洱茶,云南茶企業到上述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外購買茶葉做成的茶也不能叫普洱茶。此外,截至2008年9月30日,云南省共有852家茶葉生產加工企業獲得了食品生產許可證,目前只有這些企業可以生產普洱茶,而其中質量優良的普洱茶才能貼上地理標志產品普洱茶標志。
是收藏品更是消費品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認為新標準的實施對普洱茶收藏的作用會更為明顯,有利于凈化普洱茶行業。自2005年至今,普洱茶經歷了很多的波動,市場呈現曲線,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是普洱茶產品被附加了太多東西,部分茶商惡意炒作、哄抬茶價,普洱茶才會遭遇市場流通困難。大益集團品牌宣傳負責人華毅表示普洱茶的本質應該是“天然綠色的飲品”,在發展過程中波動屬于正常,但要明確收藏只是普洱茶的附加值,目前普洱茶企業應該在穩定現有消費群體的基礎上,開創新市場,引導消費者,依靠品飲需求拉動產業發展。
針對市場多樣化的需求,部分企業已經著手改進產品,對普洱茶進行精深加工,增加新的普洱茶產品。有商家甚至表示會考慮北方不太適應繁復沖泡方式的消費者推出方便飲用的普洱茶,如茶包等。本屆茶博會上,大益集團針對消費者飲用需求推出散茶,第一天就賣斷貨。與此同時,有企業認為作為“消費品”的普洱茶,營銷方式也需要“與時俱進”,應該著眼終端消費,吸引“飲茶人”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