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日前一家茶企讓筆者為其物色營銷總監,條件是“有多年茶葉企業經驗”,對茶企的要求筆者持反對的觀點。但這種用人方法在中小企業領域很流行,實際上“經驗”被企業看好并不是一件好事,特別是茶葉行業這樣的傳統行業,一些做了十幾年開始稱“老大”的企業其實還很小,這個行業也就難說有什么成功的經驗,如果說經歷就等同于經驗的話,那么更多的是不成功的經驗,對企業圖謀發展也沒有任何好處。
經驗是指人們在同客觀事物直接接觸的過程中通過感覺器官獲得的關于客觀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系的認識,也就是從已發生的事件中獲取的知識。而作為傳統行業的茶企業,員工在工作中所經歷的事件都是缺乏創新的日常行為,這種知識的反復利用對茶企并沒有什么作用。
在中國茶葉行業,誰能說出哪家企業的模式是可復制的?如果有答案,那么茶葉行業為什么沒有巨無霸企業出現?經歷過十幾年大發展的茶葉行業,為什么沒有企業敢說自己產品在市場的占有率有多少?按照這樣的經驗模式去做企業,茶企能有什么大的變化?我們來看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哪些大企業是憑經驗做起來的?這樣我們就不難發現各行業老大的崛起,都是以前無古人的模式為動力,如在阿里巴巴誕生之前中國有什么成熟的網站經營經驗?當“腦黃金”暢銷全國之前有哪家保健品是靠廣告贏得銷售業績?當如今的亞洲家具業老大“歐派”自己沒有工廠沒有門店時,姚良松把僅有的一點錢全投入廣告去辦櫥柜展,中國櫥柜業也沒人敢這樣做!當牛根生離開伊利創辦蒙牛時,也不是伊利的模式克隆把蒙牛做大!這些老大的成功無不說明了模式的創新遠比經驗重要。
在企業用人上也是如此,憑經驗辦事用有經驗的人是茶企的首要選擇,而不是看一個人的創新能力。事實上這方面的成功案例也多如牛毛,陳發樹敢用十億天價啟用沒有百貨商場運營經驗的唐駿,唐駿一年為陳發樹賺回三十億;姚良松把家電業的職業經理人姚吉慶招到門下,“歐派”的發展得到很大的提速;當筆者曾經曾為衣時代網服裝公司的總經理前,筆者只是一個媒體策劃總監,對服裝業一無所知,但筆者也在半年時間內把這家只有六個店的小商家,做成近兩百家門店的連鎖企業,使其成為福建服裝折扣行業的老大。這些事例說明茶企需要外腦的創新才能帶來發展的突破,其他行業的員工加盟茶葉行業有助于茶企完成經營創新,而憑借業內的經驗是很難改變傳統模式的。
許孫鑫認為,一個好的企業員工總是利用其智慧推動著企業的向前發展,而強調經驗的企業員工總是等著企業的發展來帶動個人的進步。在當今的茶行業需要就是能夠推動企業向前發展的員工,需要能夠改變企業脫離傳統的模式。換言之,茶葉企業需要叛逆人才和叛逆的模式,凡是別人這樣做的你一定要拋棄,因為別人這樣做并沒有做好,經驗主義只會讓茶企在失敗經驗上重蹈覆轍。
目前,茶企在產銷兩頭都在跟風冒進,占領生產基地源頭是廣大茶企熱衷的做法,大家都號稱自己有基地而且數量龐大,更甚者模仿歐洲的葡萄酒去折騰什么茶莊園,對消費者的爭奪卻沒有予以重視,不認為消費者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在營銷模式上還是販賣土特產的做法,產品任消費者舍棄而不能左右消費者的思維;筆者戲稱中國茶行業是“七萬茶企一個爹”,理由就是茶行業太缺乏創新,是嚴重的經驗主義在制約著茶企業迎合這個日異月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