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力爭到“十二五”末,古田茶葉產值約達1.9億元;認證有機茶園1500畝,無公害、綠色食品茶園10000畝;建立茶葉、絞股藍茶專業合作社20個;培育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2家;創建福建省著名商標1個,寧德市知名商標2個;重點打造“翠屏鐵觀音”“古田紅茶”兩個共同品牌……
昔日的茶馬古道,曾經的百廢待新,如今的蓬勃發展,古田縣即將依托其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以及實力茶企的帶動,一步步重拾輝煌,譜寫“破繭而出,化蛹成蝶”的佳話。
溯源
古時產茶大縣,把控省內茶葉產銷要道
說起寧德古田縣,也許你首先想到的是食用菌產業。但事實上,茶產業也是古田縣的一張歷史名牌。
據了解,茶葉是古田縣的傳統產業。種茶始于唐,興于宋,南宋為鼎盛時期。當時,福州知州梁克家(晉江人)所著的《淳熙三山志》就曾記載:“古田、福安能采造茶葉。”那時,古田縣也被認定為全國242個產茶縣份之一。到了清道光年間,古田縣獨創了小種紅茶,歷經百年而成為“外山小種”紅茶的著名產區。
“19世紀到21世紀70年代,古田縣乃是福建閩北地區通往省政的交通要道,那時的古田縣成為武夷山巖茶、正山小種紅茶等省內知名茶葉向外銷售的中轉站。在一來一往之間,古田縣以正山小種紅茶制作工藝也獨創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小種紅茶外山小種紅茶,并利用當時古田縣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名揚海外。”回憶當初,古田鄉民驕傲地說,如今,福州臺江區還曾保留著“古田會館”。據介紹,“古田會館”面積約460平方米,是清末民初的建筑,主要是由當時古田茶葉、米豆、紅粬、煙葉四大商幫集資建造。1993年,“古田會館”被確定為省政府文物保護單位,館內有石碑詳細記載當時的捐建經過。由此可見,當時古田盛產茶葉的歷史事實。
轉折
食用菌沖擊茶產業,鐵觀音重燃茶希望
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茶葉可以說是古田縣的支柱產業。當時,全縣15個鄉鎮幾乎都設有茶葉站、集體茶場,大的村莊都擁有大片茶園。據統計,當時,古田縣茶園面積達5萬多畝,茶葉生產居全省12位。1980年,古田縣還曾被省農業廳列為全省茶葉生產基地縣。
但好景不長,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受古田縣食用菌產業興起的沖擊,古田縣茶產業開始走向衰落。“由于食用菌產業利潤較高,而茶園的利潤相對低下。因此,當時古田縣便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這也導致了原來種茶的部分農民紛紛轉種菌菇、銀耳、水果等農業品種,或者部分農民無心管理茶園,使得古田縣的部分茶園長期處于荒廢、半荒廢的狀況。”古田縣茶業管理局局長黃昭密介紹說。
資金總是追逐著利益而來,產業發展周而復始。2004年,鐵觀音的走紅讓古田茶農看到了茶葉存在的價值,重燃了古田茶農種茶的熱情。
“2004年以后,古田縣重新開始重視茶產業的發展,并對原有的茶葉結構進行了調整。如,在保留梅占、小種菜茶、福安大白等茶樹品種基礎上,引進了鐵觀音、金觀音等茶樹新品種約4500余畝。與此同時,古田縣在保留傳統綠茶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開始部分轉向了烏龍茶的制作。”黃昭密介紹,為了配合古田縣產茶品種的轉型,古田縣采取了“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組織古田縣的茶企到省內、乃至省外的著名茶產地考察,同時邀請知名的制茶師傅以及茶專家來古田縣進行生產指導。此外,古田縣還花了重資引進設備,進行老廠房的翻新、清潔化加工生產的改造,以及茶品牌的建設等。
瓶頸
古田尚未形成產業合力,以及整體競爭優勢
百廢待興,經過幾年的生產恢復,古田縣茶產業已然成為全縣的經濟增長點。
據統計,距離低谷時期的古田萬畝茶園,目前古田縣擁有茶園面積約2.3萬畝。從產值上看,2010年,古田縣茶葉產量(毛茶)約1570噸,產值約6550萬元,比2005年末增長5008萬元。從促進農民收入上看,2010年,古田縣茶農人均純收入約3500元,比2005年末1000元的人均收入增加2.5倍。
然而,在古田縣茶葉產業得到長足發展,特別是在茶葉結構調整、名優茶生產、生態茶園建設、龍頭企業培育、市場開拓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茶葉面積、產量、質量和產值大幅提升,產業競爭力和綜合效益全面提高的同時,古田縣茶產業也面臨著發展的瓶頸。
“事實上,古田茶產業也面臨著一些矛盾。如產業組織化程度低,企業規模小,經營分散,小生產與大市場、小企業與大產業、大面積和低效益的矛盾突出,產業合力與整體競爭優勢尚未形成。其次,古田茶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弱,投入嚴重不足,技術人才匱乏。此外,古田縣茶葉產業投入高,見效慢。受投入資金的限制,新技術、新設備、新品種難以引進推廣,建基地、擴設備、搞經營無法投入,成為制約古田茶產業發展瓶頸。”黃昭密倍感憂心地對記者說。
機遇
飲水思源,五蘊茶企強勢入駐卓洋鄉
近年來,在古田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古田茶產業確實可謂異軍突起。截至目前,古田縣擁有茶葉初制廠42家,已注冊的茶葉商標有“翠屏湖”“劍溪”“鑫峰”“引月”“馬腰峰”“七葉珍”絞股藍茶等。在市場擴張方面,卓洋鄉茶場、鑫泰茶廠、天利和茶廠、白溪天山茶場等多家古田茶企也已紛紛在北京、上海、河南、江蘇及福州、福安等地設立茶莊、專賣店。
然而,盡管古田茶企已有嶄露頭角之趨勢,但古田茶企的數量、規模以及實力依然無法媲美福安、福鼎、蕉城等寧德茶葉主產區。據悉,目前,古田縣獲得有機茶園認證的只有鑫泰茶廠、天利和茶廠、白溪天山茶場的550畝茶園,通過QS認證的茶企只有鑫泰茶廠、天利和茶廠2家,精制茶廠也不過3家。顯然,古田縣也只能算是處于茶葉品牌建設的起步階段。
但是,古田縣的機會來了。2009年11月,古田縣卓洋鄉與五蘊茶業簽訂了800余畝的生態茶園建設項目。2010年10月,注冊資金約300萬元的五蘊茶業正式接手茶園。至此,古田縣成功引進了目前古田縣最具實力的茶葉企業,而五蘊茶業也就此肩負起了古田龍頭茶企的重任,引導、帶領古田茶葉的良性發展。
“我本是卓洋鄉人,所以我知道卓洋鄉是一個無工業污染的高海生態區。而且,卓洋鄉有原生種的小菜茶,適合生產具有古田水、香、韻特色的本土茶葉。”五蘊茶業董事長黃勁榕介紹說,接手卓洋鄉茶廠后,公司花費了近300萬元進行舊廠房的改造、新設備的引進、人才的培養,以及有機茶園的建設等。
黃勁榕表示,今后,五蘊茶業將在生產工夫紅茶、巖茶、烏龍茶、禮品茶等多元產品的基礎上,采用高端茶葉帶動,主推古田紅茶,并為古田紅茶設計能夠展示其特色的標準化創意包裝的經營策略。此外,五蘊茶業還將根據茶園特色,考慮進行茶旅結合,并加入文化創意,營造唯美茶境界。
突破
借茶葉品牌整合推古田共同茶品牌
背靠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又有了發展的意識,以及實力茶企的入駐,古田茶產業下一步將如何走,又將如何沖破寧德其他茶葉主產區的光芒?
“古田茶葉有自己的特色,但古田茶想發展,想在寧德茶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有自己的品牌,需要有實力的茶企帶動。其間,古田縣茶業主管部門也應該發揮組織協調的作用。”寧德市海峽茶業交流協會會長李步泉表示。
據稱,寧德市共有茶園面積約89萬畝,茶企千余家(含粗制),涉茶人員約10萬余人。從品牌上說,寧德市已經擁有“坦洋工夫”“福鼎白茶”等馳名商標,壽寧“高山烏龍茶”已頗具名氣。在這樣背景下,放眼古田,我們卻發現古田的茶葉加工比較分散,茶企不多,尤其是有實力的茶企。因此,古田茶葉想走出去,就要樹品牌、建基地、講科技、促加工,將古田茶葉做精。
李步泉建議,古田在發展食用菌產業時,也應加強重視發展茶產業的意識。在進行茶產業建設時,應注重生態、有機茶園、標準化廠房的建設。同時,要加強營銷,做大市場,進行產銷對接,并組織古田的實力茶企到北京、西安、廣州等城市做推介。
在尋求突破方面,古田縣茶葉主管部門也有自己的發展規劃,并在今年初,擬訂了一份促進古田產業發展的方案。如,以寧德市茶葉品牌整合工作為契機,支持、引導茶葉產銷企業合力打造具有古田特色的“翠屏鐵觀音”“古田紅茶”2個共同品牌,并為其設計制作統一的產品精包裝;支持和鼓勵古田茶企通過參加賽茶會、茶博會、貿洽會等機會推介古田茶葉,提高古田茶葉的對外知名度;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模式實施,采取招商引資的方式進行集商品貿易、信息傳播、茶文化交流及品茗、休閑、旅游為一體的茶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