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綠茶
中國茶網貴州站訊:安順產茶歷史悠久,早在明朝洪武年間就有生產茶葉的歷史記載,在上世紀7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成為我國茶葉出口的“味精茶”。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安順綠茶開始闖市場銷路一直很好。然而,一些茶商在利益驅使下,以“楊柳尖”、回收泡過的茶葉等方式圖一時之利,砸毀了安順綠茶這塊金字招牌。近年,當地政府想重振安順綠茶品牌,但要想恢復當年之雄風,卻是征途漫漫。
日前,本報記者深入安順市與茶葉生產商、經銷商,以及相關專家和政府官員進行對話,了解了安順綠茶的興衰歷程。
紅極一時 毀于一旦
安順位于黔中腹地,氣候溫和,日照時間短,屬于典型的“高山云霧出好茶”的地方。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朝洪武年間安順就開始種植茶葉,鼎盛時期則是上世紀70至80年代。
“那時安順的綠茶十分風光,因其各元素指標較高,作為‘味精茶’加入其它茶葉中供出口。安順市西秀區茶葉商會常務副會長張福亭,談起紅極一時的安順綠茶仍感到十分自豪。張福亭已67歲高齡,與安順綠茶打了40多年交道,可謂安順綠茶興衰的見證者。張福亭介紹,上世紀70年代安順綠茶種植面積達10萬畝,年產茶葉1.2萬擔,其中有4000擔用于出口。當時,安順被定為國家綠茶種植基地,因品質較好作為“味精茶”與龍井等茶葉一起供出口。
1977年后,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放開茶葉市場,安順綠茶成為市場搶手貨供不應求。一些不法茶商便以樹葉和喝過的茶葉作假,導致安順綠茶一時間成了“假茶”的代名詞,從此一蹶不振。“從1981年至1990年,安順綠茶種植面積由10萬畝縮減到8萬畝,產量一度時期只有幾百公斤。”張福亭十分痛心地說。
淪為替身 身價大跌
“每年5月份過后,在安順幾乎見不到當地綠茶的身影,80%以上的產品被外地客商收走。”安順市西秀區茶城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經理畢季貴說。據了解,2010年安順茶葉種植面積已達19.52畝,年產量達1972噸,但其中80%的產品被外地客商集中收購,重新貼牌上市。安順綠茶喪失了自己的品牌,成了一些知名品牌茶葉的“替身”。
張福亭告訴記者,2008年、2011年,他先后兩次赴上海考察茶葉市場,上海大寧國際茶城700多間鋪位,其中一半被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峰等知名品牌占領,另一半則為各地的品牌綠茶,他反復看了好幾遍也沒有發現貴州茶葉的身影,更別說安順綠茶。即使在貴州省內,湄潭翠芽、都勻毛尖聲名雀起,以瀑布毛峰等為代表的安順綠茶卻難覓一席之地。
“其實,我們也很清楚,100至200元的茶葉初級產品賣給外地客商,經他們包裝貼牌后售價往往要翻番,但我們也有很多無奈。”安順明英茶葉有限公司經理吳維告訴記者,他們十分清楚三月份的茶葉放到八月份每斤可多賺20至30元,如果有自己的品牌價值會更大。但人工采茶每天的工資高達5萬,一個月就需要150萬,加上水、電、運輸等,采茶期間每個月的開支近200萬元,企業為保運轉不得不賤賣。
重振雄風 征途漫漫
“2007年貴州茶葉產業發展大會召開后,2009年安順市委、市政府出臺了茶產業發展規劃。”張福亭說,從2009年起安順綠茶恢復性發展進入實質性階段,不僅有中長期規劃,還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種植面積也由8萬畝增加到了近20萬畝,到“十二五”末將達到30萬畝。
“目前,我市茶葉產業存在著小、少、散、差等現象,無龍頭品牌引領、加工工藝差、產出低是制約茶產業發展的瓶頸。”安順市委常委、副市長劉旭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安順茶葉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安順綠茶品牌為例,該市目前有30多家企業,40多個品牌,除瀑布、明英等少數幾家茶企產值過千萬以外,其余的都是幾百萬、甚至幾十萬的小企業,品牌也十分雜亂,沒有拳頭產品。
安順茶辦專職副主任徐瑛說,該市將通過系列措施重振安順綠茶雄風。首先,通過多條途徑擴大茶葉種植面積,爭取“十二五”末達到30萬畝;其次,強化資源、品牌重組,爭取把“瀑布”、“朵貝”等打造成知名品牌;第三,結合黃果樹風景名勝區開發觀光、文化茶園,增加茶產業的附加值;第四,建西南地區最大的茶葉交易中心。
“安順綠茶興衰沉浮教訓深刻,要想重振雄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張福亭說,這需要社會各界堅持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