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農業部2009年開始實施大別山地區名優茶優質高產協作活動以來,蘄春縣認真按照農業部《大別山地區名優茶優質高產協作示范方案》要求,謀劃部署,精心組織,全力推進大別山地區名優茶優質高產協作活動的開展。活動開展六年來,在農業部及省農業廳領導的大力關懷下,在市農業局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全縣的茶葉生產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特別是在無性系良種繁育,無性系優質茶園建設,低產茶園改造,標準化基地創建以及茶葉龍頭企業培育等方面做了大量且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六年來通過名優茶高產協作示范推廣和項目實施帶動,全縣茶葉生產基地建設規模和質量、標準化建設水平和加工能力均得到了明顯提升,名優茶產量和經濟效益均得到了極大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效應在明顯增強,促進了全縣茶葉產業的提檔升級,提質增效。現就六年來我縣開展大別山地區名優茶優質高產協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主要成績
(一)茶葉高產協作指標完成顯著
1、茶園種植規模和質量管理水平明顯增強。據統計分析,2014年全縣茶園面積達23500畝,比2008年度的5666畝增加17834畝,增長314.8%,較協作目標10000畝,增長13500畝,增長1.4倍。其中采摘面積19500畝,比2008年度的4249畝增17861畝,增長420.4%;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11250畝,比2008年度1600畝增加9650畝,增長603.1%,較協作目標4000畝,增長7250畝,增長1.8倍,無性系茶園比例由2008年的28.2%提升到2014年的47.9%;不施化學農藥面積20000畝,比2008年度4800畝增加15200畝,增長316.7%;有機茶園面積600畝,比2008年度的200畝增加400畝,增長200%;全縣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茶園面積7620畝,已建成部級茶葉標準園1120畝,省級茶葉安全高效示范基地6500畝。通過名優茶高產協作示范推廣和項目實施,全縣茶園生產規模擴大了3倍(其中有機茶園擴大2倍,達600畝),達23500畝;茶園質量(無性系比例)提升了近20%,達47.9%,質量結構進一步優化,兩項指標均超額完成了協作目標任務。茶園種植規模、整體質量和管理水平在明顯增強。
2、干毛茶產量和總產值增長迅速。2014年全縣茶葉總產達到1400噸,較2008年度的581.5噸增加818.5噸,增長140.8%,較協作目標500噸,增長900噸,增長1.8倍。茶葉總產值實現12675萬元,較2008年度的干毛茶產值2850萬元增加9825萬元,增長344.7%,較協作目標1000萬元,增長11675萬元,增長11.7倍。其中名優茶總產588噸,比2008年度的260噸增加328噸,增長126.2%,較協作目標200噸,增長388噸,增長1.9倍,名優茶總產值實現9500萬元,比2008年度的1950萬元增加7550萬元,增長387.2%。6年來,茶葉總產量、總產值分別增長了1.4倍和3.4倍,名優茶分別增長了1.3倍和3.9倍,按全縣6500戶茶農從事茶葉產業計算,年均增收2519元。
3、茶葉加工規模和產品質量顯著提升。2014年蘄春縣全縣有茶葉收購和加工大小企業43家,比2008年度33家增加10家,增長30.3%。2014年通過國家農業部茶葉標準化創建項目實施,蘄春駒龍園茶業有限公司利用市縣兩級財政扶持茶葉產業化龍頭企業資金引進了當代最先進的年產100噸的“清潔化、連續化、自動化”生產線一條,使全縣的茶葉加工能力由2008年不足600噸迅速提升到1800噸的生產規模。2014年全縣茶葉加工量實現1400噸,較2008年度的581.5噸增加818.5噸,增長140.8%。全縣現有市級茶葉加工龍頭企業2家,通過QS認證3家,有“駒龍園”、“蘄珍霧云茶”、“蘄峰”、“仙人泉”4個縣內茶葉知名品牌,其中“駒龍園”、“蘄珍霧云茶”是湖北省茶葉名牌產品。
(二)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2014年蘄春縣農業局承擔了農業部和省農業廳安排的茶葉標準化基地創建和安全高效茶園示范基地建設兩個項目,項目創建實施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省農業廳及市農業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蘄春縣農業局作為項目組織管理單位精心部署,切實按照省廳項目實施指導意見督促項目實施單位蘄春駒龍園茶葉專業合作社、蘄春霧云山茶業有限公司全力推進項目建設。
1、基地建設目標圓滿完成。項目實施一年來,共完成創建茶葉示范基地面積7620畝,投入項目建設資金165萬元。一是開展示范基地茶葉培訓6期,培訓基地農戶600人次,發放技術資料2000余份。二是圓滿完成了項目示范基地茶園基礎設施鋼架大棚、噴灌設施、茶園隔離網、綠色防控殺蟲燈和誘蟲板的安裝以及安全高效茶園增施有機肥等硬件建設任務。三是在項目的軟件建設上,如政府支持項目建設資金和力度的措施,部門加強農業投入品的監管,公司加強農業投入品的登記、管理和使用以及在相關制度的建立上等均達到了預期的建設目標和規范標準。
2、基地建設成效顯著。通過項目實施,2014年項目區實現畝產春秋名優干茶55公斤,總產量實現420噸,較項目實施前畝增10公斤,增產76.2噸,按綜合銷售價每公斤120元計算,較項目實施前畝產值5400元增加到6600元,畝增效益1200元,增加產值914萬元,人平增加3196元(項目區茶農2860人)。同時項目實施還帶來了基地茶園栽培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加快推進茶葉加工的標準化、清潔化、自動化進程,并輻射帶動全縣2萬多畝茶園實施標準化管理,促進了全縣茶葉產業整體提檔升級,提質增效,同時也為今后我縣茶葉基地的規模化、規范化建設樹立了典范和學習的標桿。
3、技術措施實施到位。一是扎實開展技術培訓指導。利用“陽光工程”、“庫區移民”等項目,由縣農廣校組織茶葉栽培、土肥、植保、質量檢測專家對駒龍園茶葉專業合作社、蘄春霧云山茶業有限公司的茶農進行培訓,切實按照茶葉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進行田間管理和采后處理,推進茶葉生產全過程的標準化。項目實施一年來共開展培訓6期,實地指導6次,培訓基地農戶600人次,發放培訓技術資料2000余份。二是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一是制定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進一步完善標準茶園的產地環境管理、生產質量、鮮葉采收及制作加工等標準技術體系,并將標準轉化成通俗易懂、操作性強的《有機茶生產技術規程》,在茶園醒目位置張貼并印發到標準園的每個社員,共印發技術操作規程1000余份。二是全面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1120畝茶園按每30畝安裝一盞太陽能殺蟲燈,共裝燈50盞;對日出性害蟲,設置性誘劑黃板誘殺,30片/畝,共插板3.3萬張;對坡度好的高產茶園,建立鋼管大棚和噴灌設施,以奪取高產;對遇突發性病蟲發生時,在采取人工摘卵、捕捉的前提下,輔以高效低毒的生物源農藥進行控制。三是加強茶園科學管理。全園實施修剪枝葉回園,增加有機質。新建園實施鋪草,高產有機茶園實施增施餅肥和腐熟的農家肥,畝增施餅肥50公斤,達150公斤/畝。改造老茶園通過臺刈、修剪、墾復、補植、培肥等措施,改善樹冠結構和通風透光條件,增強樹勢。
(三)茶葉質量安全工作成效突出
1、開展生產活動記錄。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統一發放生產記錄薄到茶葉生產企業,由企業統一做好每項生產活動的記載,詳細記錄使用農業投入品的來源,用法、用量,使用時間以及茶園病蟲草害的用藥名稱、防治時間,實現茶葉安全生產過程的控制。
2、狠抓投入品監管。在茶葉生產關鍵季節,農業、工商、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加大對農業投入品的監管,查看生產記錄,杜絕違規農業投入品用于茶葉生產。
3、建立產品檢測與準出制度。茶葉生產企業制訂了茶葉產品流通管理制度,配備了快速農殘檢測儀及專職檢測員,嚴格做到測檢不合格的鮮葉原料不準進入加工環節,成品茶包裝前先行自檢,檢測不合格的產品不包裝,不進入流通市場,同時,農業、質檢部門不定期對上市茶葉產品進行抽檢,保障上市茶葉產品的質量安全。通過記錄可查、定期監管、不定期抽檢三項舉措實現茶葉生產全過程的質量監管。
二、主要作法和經驗
1、加強領導,成立專班,落實責任。蘄春縣是大別山100萬畝桑茶藥板塊基地建設縣,又是大別山地區11個縣市名優茶優質高產協作示范縣,為了抓好項目實施,推進名優茶優質高產協作,縣政府先后成立了以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為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的項目領導小組,并下設工作專班。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作活動的開展并解決協作過程中如整合資金、部門協作等重大問題,由縣農業局經濟作物股、縣農技推廣中心等單位組成的工作專班負責落實協作活動的日常工作。6年來,按照農業部種植業司的協作方案要求,我們堅持每年初開好協作單位工作計劃會,把協作任務落實到每一個茶場,每一個基地;年中不定期地開展檢查督辦活動,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術培訓;年終認真搞好工作總結和獎懲兌現。通過6年不懈的努力和堅持,開展大別山地區名優茶優質高產協作活動和建設大別山生態茶園現已成為縣政府和農業局推進蘄春縣茶葉產業布局的年度例行工作常態計劃安排。
2、整合資金,加強扶持,加大投入。為了促進茶葉產業發展,六年來蘄春縣項目領導小組整合大別山桑茶藥板塊基地建設、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建設、庫區移民、扶貧開發、低產低效林改造、陽光工程培訓等多項目資金,捆綁使用,重點投入,先后投入資金近2000余萬元支持和幫扶茶產業基地的發展。一是對連片發展50畝以上的茶葉基地村無償提供種苗;二是對連片發展500畝以上的藥茶專業村實施大額補貼;三是對茶藥產品取得“三品”認證的企業給予獎勵;四是對組建茶葉專業合作社給予資金扶持;五是對茶葉加工企業升級改造及種茶大戶購買茶機給予扶持和補貼。
3、科技培訓,樣板示范,推動發展。一是堅持抓好技術培訓,從良種引進,母園建立,苗圃扦插到高標準建園、茶園改造及管理、加工制作及產后品牌宣傳等每年都全程參與和謀劃。6年來,縣農業局先后投入資金200余萬元,組織協作單位20余家開展基地共建,共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120余場次,組織學習交流活動30場次,受訓茶農近萬人次,發放茶葉種植加工技術等資料15000余份。二是抓好示范樣板。先后在大同鎮李山茶場、仙人臺茶場,檀林鎮霧云山茶場、裴圍村茶場、匯康農業公司以及獅子鎮長林村茶場等建立無性系扦插苗圃示范點300余畝,年擴建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1500畝左右,6年來共擴建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9650畝,實施低產園改造面積5000余畝,建設省級安全高效茶葉示范基地6500畝,創建部級標準化茶葉示范基地1120畝。以點帶面推動全縣優質茶葉產業基地發展。
4、培植品牌,創新機制,壯大龍頭。6年來,我局按照省茶葉“四化”工作要求重點支持和扶持蘄春駒龍園茶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駒龍園”牌,蘄春霧云山茶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蘄珍霧云茶”牌兩個“湖北省名牌產品”品牌以及縣國營仙人臺茶場生產的“蘄峰”牌系列名優茶發展,大力加強品牌和精品名牌產品的推介和宣傳。2014年駒龍園茶業有限公司利用項目實施的大好機遇,引進現代化名優茶規模連續化、自動化、清潔化生產線(駒龍園新建一套名優茶生產線)一條,示范開展名優茶先進生產加工工藝流程,以技術集成配套,精品名牌開發,知名品牌參展宣傳等為著力點,全力打造蘄春茶葉品質和品牌形象。蘄春霧云山茶業有限公司為了發展和壯大自己,充分利用好省廳的項目支持繼續加大投入開展與裴圍村茶場合作,新建了一座現代化茶葉加工廠房。同時,各大茶葉企業充分發揮茶葉專業合作社網絡茶葉生產社員作用,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茶葉產業化一體經營模式,變以前的分散加工、分戶經營為公司集中加工、統一經營,統一管理,形成市場牽龍頭(企業),龍頭聯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提高了茶農生產的組織化和專業化程度,壯大和促進了龍頭企業的發展。如蘄春縣駒龍園茶葉專業合作社(湖北省十佳專業合作社),通過社戶聯營,對接基地涉及大同、檀林、張榜三個鄉鎮十七個村的2860戶茶農,聯接基地面積6000余畝。蘄春縣泓澤霧云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社戶聯營服務面積履蓋蘄北的檀林鎮及英山百丈河鄉的十五個村近千個種茶農戶,聯接無公害茶園基地面積3000余畝,有力地促進了社、員聯接和利益的雙贏。
三、建議和打算
大別山名優茶優質高產協作活動六年來,有力地推動了我縣茶葉規模化、標準化生產進程。但我縣茶葉還有一半以上的面積還處于管理水平相對落后、標準化程度不高的生產現狀,與標準化茶葉生產基地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整體質量水平亟待提高。建議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建立大別山名優茶優質高產協作新常態下的長效發展機制,以項目形式繼續扶持和支持大別山地區名優茶產業化深度開發,為大別山地區的茶農致富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更有力的產業支撐。今后,我縣的茶葉工作繼續還是圍繞推廣無性系良種,高標準建園,測土配方施肥,精細化管理、綠色防控及名優茶機械化生產等方面來開展工作,努力實現我縣茶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