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08年為界,之前是只要搞到茶葉就能賺錢的時代,錢來得太快,太容易,使得業界粗放式經營盛行;到了2008年普洱茶進入了深冬,市場競爭空前激烈,只有專業化才能生存成為了行業的共識,從而迅速推動行業進入了專業化的時代。普洱茶經營模式不斷升級換代的幕后推手,其實是邊際投資收益遞增(遞減)規律。
2003年以前,普洱茶行業之所以長期處于低水平的經營狀況,是因為投資普洱茶行業回報率低,難以吸引行業外資本的興趣,光靠行業內的微薄力量很難推動行業的經營模式向縱深發展。這時行業的狀況是,利潤雖然微薄一點,但行業的競爭者也少,只要勤奮一點,總能獲取社會平均利潤的回報,其缺點是顯而易見的——利潤貧瘠的行業很難完成產業的原始積累,從而使普洱茶產業長期處于“低度發展平衡陷阱”。到了2003年以后,“越陳越香”之價值觀傳播到大陸,普洱茶被當成了能升值的金融產品,原先的“低度發展平衡陷阱”就此打破,大量行業外資金紛紛進入,玩起了炒作模式,普洱茶成了低投入高回報的商品,在遠超社會平均利潤的引誘下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普洱茶行業,以致最后上演全民瘋炒普洱的狂潮。行業的利潤蛋糕有限,容納不了突然增多的競爭者,“擊鼓傳花”游戲無法再玩下去,結果就出現了普洱茶市場的崩盤。市場崩盤也就意味著行業不但重新回歸社會平均利潤回報,而且在崩盤帶來的反向調節下甚至會出現全行業虧損的現象。不幸的是,2008年的普洱茶就面臨全行業嚴重虧損與庫存嚴重積壓的問題,如果沿襲過去的粗放式投入老路,估計普洱茶十年之內都難以翻身。這時,有遠見的企業經過痛定思痛,認識到一條真理:雖然市場不景氣,競爭太殘酷,但我可以通過比競爭對手增加一點專業化的投入,這樣我就能生產出比別人更優秀的產品去贏得消費者的青睞,這其實就是增加邊際投資額度以獲取更多回報的一個例子。
2008年無疑是迷茫的一年和充滿戲劇性的一年,有的企業病急亂投醫,也不管其他行業的成熟模式是否適合自己,抓起來就往自己的頭上套,結果煮成一鍋夾生飯;更多的企業是選擇降價來去庫存化,結果普洱茶幾元一片,十元一片的被賤賣,搞得江湖一片血雨腥風,弄到最后越是降價越是大家一起死;只有少數的企業,有實力的如大益選擇了專業化的品牌道路,沒有實力的選擇了做細分市場的專家:或投身電子商務,或做起了茶膏,或開發出了普洱茶養身面,或在古樹茶、名山茶方面揚名立萬。到了2009年,行業正式分化,病急亂投醫的、降價的都過得很慘,唯有選擇專業化路途的過得越來越滋潤,大益熬過最困難的2008,在大眾市場顯示了贏家通吃的風范,而選擇分眾市場的企業,也做得風生水起。在榜樣的教育下,以前走了彎路的企業,紛紛調整思路走向了專業化投資的路途,使得普洱茶產業迅速進入了專業化的時代,正是在專業化的努力下行業迅速復蘇,才有了2011年陽光明媚的春天。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普洱茶的專業化是行業之福,但未必永遠是企業之福。這是因為,企業一旦綁上了專業化的戰車,就要勇往直前,很難調頭回來,其他的黑壓壓一片選擇專業化道路的戰車集群會裹挾著你一直前進,直到車子無力前進為止。當一個企業選擇了增加專業化投資賺取了比同行更多的利潤,會引起同行的效仿,面對突然增加的競爭者,利潤回報會急劇下滑,企業為了維持原有的回報率,只有不斷增加投資,也就是說邊際投資帶來的收益增加。可問題是,企業不斷追加專業化投資的份額,也就是不斷挖掘企業潛在的能量,當企業的潛能釋放到一定程度,就很難再釋放出來,從而出現邊際投資收益遞減現象,這時專業化就會成為企業的沉重負擔。不過就目前來說,普洱茶行業還處于邊際投資收益遞增階段,還是做專業型企業的黃金時代,但有遠見的企業也要未雨綢繆,規避將來會出現的邊際投資收益遞減風險。
作者:白馬非馬 李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