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靖縣船場鎮驅車往山上的坑頭村行駛,穿過一片半原始的森林,經過40多分鐘崎嶇的山路,到達海拔近1000米的山頂,就可看見臺商曾武賓“藏”在這里的600畝德利生態農場。從4月中旬開始,曾武賓就開始忙著安排工人采摘茶青,制作生態茶。
去年春季,他做的蜜香紅茶一季產量雖不足1000公斤,但量少質優,批發價一公斤達1200元-2000元,市場供不應求。曾武賓說,他制作好茶的秘訣就是,擅于給茶園做“加減法”。
采摘:加人工成本減機械運作
“手工采摘,一芽二三葉,這是我對茶葉采摘的基本要求。”曾武賓在臺灣做茶葉買賣已十幾年,2008年一位朋友介紹他來坑頭村這塊適宜之地種茶,他便從臺灣移植軟枝烏龍品種過來,一種就是7年。他對茶葉種植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每逢采茶季,都要對茶工千叮嚀、萬囑咐,以保證茶青原料的均勻度和高嫩度。
據了解,臺灣與大陸茶緣深厚,一百多年前,福建制茶技術就已傳入臺灣,豐富了臺灣的茶葉品種。經過多年發展,臺灣茶葉機械技術相對精致成熟。在德利生態農場,90%的制茶設備都來自臺灣,這些投資上百萬引進的烘干機、炒青機、搖青機等先進設備,在精細化制作上令人嘆服。但在采摘方面,曾武賓卻堅持不使用采茶機。
“采茶機雖然效率高,但采得參差不齊,不好制作,沒辦法達到做好茶的高要求。”為此,曾武賓寧可多花幾倍的人工費,聘請了二三十個工人手工采摘,從源頭上把關,確保了茶葉品質。
施肥:加有機肥料減農藥殘余
源自臺灣的蜜香紅茶可謂“身嬌肉貴”,是各個紅茶品種中,唯一先天性要求有機種植的茶類。它的鮮葉原料要求有小綠葉蟬的噬咬,在制作過程中,小綠葉蟬分泌的唾液與茶葉中的多酚和酶物質發生奇妙的反應,才能產生特殊的花蜜芬芳。為了保證小綠葉蟬的繁殖,茶園嚴禁使用任何農藥產品。
“茶樹絕對不能噴農藥、激素,要用深海魚精、花生、黃豆、蘑菇廢料等有機肥。”曾武賓說,每年冬季是茶園施加有機肥的最佳時間,一次5萬元的成本比普通肥料高出不少,但產出的優質茶青會散發出花蜜香氣。此外,他每年都會邀請臺灣的專業農技人員過來,現場檢測茶葉和土壤,保證茶園98%的土壤呈中性,這樣更有利于茶樹生長。
管理:加植被覆蓋減茶樹面積
今年年初,曾武賓在茶園套種了2000多棵日本櫻花、針柏等名貴樹種,并逐步完善農場的景觀道路、花卉、果木種植。如今,站在群山之巔眺望曾武賓的生態農場,這里的茶山已經不僅僅是被喬木、灌木“戴帽、穿鞋、系腰帶”,茂密的森林植被還將層次分明的茶園環抱其中,一排排綠樹把茶園分區塊隔離開來,成為制作不同茶葉的天然分界點。
“別人承包茶園都是滿山茶樹,盡可能多種多產,我是寧可減少茶樹種植面積,也要保留五分之二的天然灌木。”曾武賓說,這樣種茶才有利于保持水土,而濕度高、霧氣大的環境,更有利于茶樹吸收充沛的養分。
在曾武賓的造景“藍圖”里,這些綠化工程還只是起步階段,他希望在三五年后,茶園能“搖身”變花園,形成茶、花、果、木和景觀一體化的休閑場所。“到時我想在櫻花樹下飼養一些梅花鹿,既可以吸引游客來觀賞,又能給茶園的整體環境加分。”曾武賓的茶園“加減法”還在繼續。
本報通訊員郭碧燕吳慧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