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三公消費”等政策打得高端禮品茶銷量銳減,但茶葉過度包裝的問題卻并未因此得到解決,仍然泛濫成災。在昨天舉行的“茶包裝設計與茶文化營銷的融合”論壇上,多位與會專家指出,當前國內茶葉包裝市場存在一個“怪圈”—一邊抨擊過度包裝,一邊卻在使勁設計。
[市場]
偌大禮盒裝300多克茶
“現在茶葉的包裝,有的比過去還要復雜,里三層外三層,還要印上各種標榜個性的圖案,甚至有的茶葉包裝,想拆都不知道往什么地方拆。”廈門理工學院設計藝術系主任陳克說,過度包裝對茶葉的品質并無好處,“因為,每包裝一次,就是對茶葉污染一次。”
記者昨天在市場上看到,盡管有部分茶企已開發出材質獨特的茶葉包裝,但茶葉過度包裝現象依然普遍存在。
一款茶葉外面包裝著硬質的方形材料,里面先是放層布料,再來三層隔墊,以肉眼判斷,裝的茶葉只有包裝盒面積的30%。
一款售價3600元的“特級安溪鐵觀音”,禮盒包裝有四層,木盒子、皮面子,里面鋪絨,5個小鐵盒子裝著小袋茶葉,茶葉凈重僅336克。記者掂了掂,估計僅包裝盒就有1公斤重。
[怪圈]
說法和做法不一樣
其實,茶葉過度包裝并非新話題。2010年國家曾出臺過相關標準,要求食品銷售包裝層數不得多于3層。
廈門大學美術系戚躍春教授說,現在茶葉包裝界存在這么一個“怪圈”:茶商一邊使勁抨擊過度包裝,一邊卻在不斷設計。
戚躍春說,存在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費者意識尚未完全轉變過來,另一方面是茶企對品牌經營能力不足。
“我們也反對過度包裝,想設計出有個性的環保包裝,可市場接受度并不高。”一位參展茶商向記者抱怨,當前茶葉購買大戶還是傳統人群,“80后”、“90后”等雖說已開始逐漸介入市場,但購買總量其實并不大,再加上總體消費環境如此,他們的個性需求也很快被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