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茶文化旅游節伴手禮展銷現場,安溪藤鐵工藝展示館。
一根根細長的藤條,在18歲尚卿女孩朱燕卿的手中來回穿梭,不一會兒就變成了或圓或扁的藤編部件。這些部件隨后經她巧手組合,刷上染料,最后出現在人們眼前的,竟是一段時間來風靡全球的大黃鴨。大小不一、選擇豐富的造型姿態,當做特色伴手禮帶回家,既是富有童趣的家居擺設,又是小朋友們最歡迎的“小伙伴”,備受觀展人群的青睞。
“安溪的藤鐵工藝從上世紀70年代小小的熱水瓶竹殼起步,如今已經造就了一個擁有40多億元產值的大產業。”朱燕卿所在的竹藤編技藝傳習所負責人、安溪藤鐵工藝創始人之一陳清河介紹說,從竹編到藤編再到藤鐵工藝,從生活用品到家居工藝再到旅游伴手禮,安溪藤鐵產業在傳承中創新發展,永不止步。
藤鐵工藝展示館的場景,只是此次伴手禮展銷活動的縮影。傳承與創新的元素,處處可見。在永春館,曾經稀疏平常的永春老醋變身精致的口服液包裝,讓游客購買之前先行體驗,人性化的營銷給人好感。不僅如此,結合近年來大力發展的香產業,永春還把香、佛手茶、永春老醋和養脾散組合成“家居四寶”的禮盒,點滴用心,值得稱道。在德化館,竹的文章主打生態健康的主題,一個個從未打開、完全封閉的竹筒,里面居然裝有養生美酒。“我們在毛竹拔節生長時期,就把傳統工藝的養生保健酒,以高壓‘種’入到深山原生態嫩竹竹腔,讓酒與竹子一起生長,最終釀造出會呼吸有生命的竹筒酒。”
更濃的傳承和創新的氣息,彌漫于文化創意伴手禮。奇美文化推出的黑寶系列中,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形象迎來顛覆性變化——你瞧,他頭大身子小,眼簾微垂,胯下騎著一匹小木馬。萌意四射,讓人忍不住把這“泉州味道”帶回家。在大拾堂創意工坊,面線糊、四果湯、橘紅糕等泉州小吃,成為手繪明信片上的主角;helloqz則把石塔、石獅子、石敢當等閩南建筑構件做成了“夢回刺桐城”禮品系列,根據閩南神妖做成的創意桌游玩具,也成為年輕人愛不釋手的特色“新寵”。
“將生態稟賦和非遺文化有機融入,泉州的伴手禮產業正如日之升,發奮崛起。”市旅游局局長張錫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