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區南橋寺市茶葉專業批發市場大門口,兩名茶博士正在進行茶藝表演。
一位茶商在現場展示茶葉品種。
2013年4月14日,南川區乾豐茶園吸引眾多游客觀光游玩。
核心提示
上月舉行的2013中國(重慶)國際茶文化博覽會傳出消息,重慶人去年茶葉消費額達到60億元,位居全國主要大城市茶葉消費的前列。但作為我國重要的茶葉產地之一,重慶茶葉市場卻多被龍井、鐵觀音、普洱等外地茶占據,本土茶的銷售占比不到10%——
外地茶大軍“犯境”,本土茶“九成陣地失守”
春節臨近,茶葉消費又漸入“高潮”。
1月7日,江北南橋寺恒康茶葉批發市場。“靜心茶葉”店店主周先生早上開門后就忙著接待客戶,很難停下來休息。
“我們店里賣的茶,價格僅是商場和超市的1/3。”周先生說,店里禮品茶的價格靈活,從百多元一盒到上千元一盒不等。最忙的一天,禮品茶銷量接近一百盒。
為了備戰節日市場,早在上月初,周先生就將櫥窗里擺放多時的茶葉筒,換成了禮品盒,這些茶盒占據了他櫥窗的3/4的面積。
不過,“靜心茶葉”店里的數十種禮品茶中,鐵觀音、龍井等外地茶占了近九成,永川秀芽、巴南銀針等本地茶卻屈指可數。
周先生說,店里的禮品茶中,鐵觀音和普洱賣得最好,買綠茶市民多數也愛選擇龍井和碧螺春,“龍井、碧螺春檔次高,口味獨特”。
本地茶冷、外地茶俏的囧況,在多家商店出現。在南橋寺茶葉批發市場大茶福茶葉配送中心,“永川秀芽”的部分品種還較平時打了九折。
“不僅是臨近節日,平時,我們店里也是外地茶賣得比本地茶好。”大茶福茶葉配送中心店主文先生說,他每年要賣掉上萬斤茶葉。外地茶品種多,銷得快。“永川秀芽名氣、產量有限,銷量趕不上外地茶。”
渝北區新南路某超市煙酒柜臺,本土茶也PK不贏外地茶——記者發現,商家把龍井、鐵觀音、普洱等外地茶都擺在了櫥窗較為顯眼的位置,而本地茶只有永川秀芽、渝云秀芽禮品盒,且都擺在了柜臺底部,顧客如果不低下頭,根本留意不到。
該超市銷售員張麗(化名)介紹,最近超市的茶葉銷量較平時上漲近兩成,買西湖龍井、鐵觀音的客戶多,“除非是送外地人,顧客不太愛買本地茶。”
外地茶大軍“犯境”、本土茶“抵抗”乏力的情況,在我市并不罕見。上月舉行的2013中國(重慶)國際茶文化博覽會傳出消息,重慶每年消費茶葉約60多億元,位居全國主要大城市茶葉人均消費的前列;但龍井、鐵觀音、普洱等外地茶占據了較大市場份額,本地茶占比不到10%。
品牌弱名氣偏小,本土茶遭受“差別待遇”
“重慶人愛喝茶,且重慶是我國茶源地之一,茶葉品質并不輸給外地品牌。”重慶茶葉商會會長司輝清介紹。
西南農大教授劉勤晉至今記憶猶新:2000年前后,他帶了一包永川“渝州雪蓮”(又稱“渝州龍井”)去看望農業部一位品茶專家。專家品后贊不絕口,連稱“極品”。
可這種好茶在市場上的境遇卻很尷尬:以每斤100多元的價格賣給江浙茶商,別人混進龍井后,搖身一變一斤要賣上千元!
“重慶茶被賣到外地,充作其他茶葉原料的情況并不鮮見。”南橋寺恒康茶葉批發市場經理陳衛東說。
“因為品牌弱,重慶茶陷入了一個怪圈:沒有名氣賣不起價——賣不起價就沒錢做廣告——沒有廣告更加沒有名氣。”陳衛東認為,重慶地處全國名優綠茶生產帶上,這個帶上有西湖龍井、碧螺春、竹葉青等名茶,它們有很強的茶文化,也有神秘感。不少人覺得品這些茶上檔次;相比之下,本地茶茶文化缺乏,往往是被視作解渴的“大路貨”。
重慶“云嶺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全說,本土品牌有“永川秀芽”等上千元一斤的茶葉,但與同級的龍井、碧螺春相比,其價格仍然相差幾倍。
因為價格低,許多批發商不愿主動推銷本土茶。盤溪茶葉批發市場茶商楊云透露,店里最好的“永川秀芽”,利潤只有鐵觀音的一半;有些本地花茶,一袋利潤只有幾毛錢。
本土茶和外地茶的身價不同,還讓茶園和茶農也受到“差別待遇”。四川省蒙頂皇茶重慶總代理“靜心茶葉”店店主周先生透露,他們店對接有茶葉加工廠從四川和重慶兩地茶農手中收購茶葉。同品質的情況下,賣“永川秀芽”的茶農收入,可能是賣“蒙頂皇茶”茶農收入的一半。
涪陵區聯輝茶葉合作社理事長唐聯輝介紹,她們的農戶種植浙江安吉白茶,收購價是本地產普通綠茶的三倍。
外地茶抱團闖市場,重慶茶卻愛單打獨斗
重慶茶為什么會被外地茶“殺”到家門口,以致于出現“鳩占鵲巢”的情況?
重慶茶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節明認為:“重慶茶起步慢,錯過了上世紀90年代創品牌的好時機。如今雖有‘巴南銀針’、‘永川秀芽’等名茶,因為宣傳不到位,這些茶在重慶名氣大,放在全國就‘小氣’了。”
1990年前后,國外對中國紅茶實行禁銷,重慶作為紅茶主產地之一受到沖擊,渝企一度迷茫。待它們清醒過來,龍井、鐵觀音等外地茶早已培育出品牌,強勢崛起。
以知名度直追“西湖龍井”的浙江新昌縣“大佛龍井”為例,九十年代初,新昌茶葉有幾十個牌子,品質良莠不齊。看到茶農各自吆喝,毫無競爭力可言,該縣決定統一建設“大佛龍井”這一品牌。
作為全國最早具有品牌意識的產茶區之一,新昌縣政府1994年就組織了“中國名茶之鄉”的申報。1995年春,該縣縣長帶領茶農進京闖市場,成為佳話。
2003年起,“大佛龍井”在濟南舉行了國內首次“萬人品茶會”、與北京老舍茶館合作舉行“大佛龍井”送佑安醫院抗非典、“大佛龍井”慰問鳥巢建筑工人等系列宣傳活動,總花費不過數百萬元,卻創造了“眼球效應”。
“全國人民都知道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那是人家抱團作戰的結果;重慶茶企,很多還在單打獨斗。”提起本土茶,司輝清連聲嘆息。
20多年前,福建安溪也遭遇分散生產、利潤微薄等困惑。當地成立了“安溪茶業共同體”,各方齊心協力,統一使用國家批準的“安溪鐵觀音”、“安溪黃金桂”產地證明,統一廣告策劃,并對茶葉產業鏈的各環節進行結構優化。抱團作戰,在很大程度上分解了品牌成本,化解了市場壓力。2013年,安溪縣涉茶總產值已超過百億元。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在重慶,只要有兩百畝以上的優質茶園、城里有個門市,賺20%的利潤并非難事。行業進入的“低門檻”,導致了茶企不思進取,不愿花錢做宣傳。南川某大型茶企,每年盈利約3000萬元,廣告投入兩萬元。
與其他地方相比,重慶茶的營銷也做得很不到位。全市現有茶企600多家,多是“麻雀型”企業,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各唱各的調,各賣各的茶。反觀四川“竹葉青”集團,有幾千畝示范茶園,原料主要由茶農和專業合作社提供,集團工作重心放在加工、營銷上,“竹葉青”不到10年成為全國知名品牌。
盼培育品牌,加強行業整合
張節明介紹,重慶茶葉產業已進入穩步發展期,產值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市場“總盤子”接近10億元。龍井曾在重慶有原材料基地,因擋不住本地茶的發展勢頭而搬遷。(編輯:賀小磊)
«上一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