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前兩年,800元一斤的茶葉要銷掉幾百斤。”上周,金壇市錫峰茶場經理移息鳳對記者說,“今年價格下降了20%,銷量也上不去。”
這印證了江蘇省茶葉學會理事長張定的分析。
4月底,在金壇舉辦的江蘇省第16屆“陸羽杯”名特茶評比現場,張定在高興之余不無憂愁地說:“江蘇茶一向走高端、精品之路,接下來2-3年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陣痛期’和‘萎縮期’考驗。”
在公務消費銳減的今天,傳統茶產業該如何發展呢?
現狀:茶葉利用不到10%
移息鳳翻看記錄本,算了算說:“今年采茶工從來到走就27天,其中還要除掉一個星期不能采茶的雨天。”
“每年春、夏、秋三季,茶樹可采摘的鮮葉分別占45%、35%和20%。”堅守一線40多年的金壇老茶人、高級農藝師朱鎖粉介紹,“很多茶企只制作‘金壇雀舌’和‘茅山青鋒’名茶,茶葉資源利用率很低,不到10%,采摘期也就一個月左右。”
朱鎖粉分析說,近30年,為迎合市場高檔茶葉消費需求,許多茶企一直處于畸形發展,結果一是畝效益始終徘徊在3000元左右,二是價格一旦下跌就會導致棄采與毀茶。
受采茶人工成本影響,4月中旬先是蘇州一帶成片茶園棄采,很快就波及溧陽、金壇兩地。在金壇,一斤鮮葉賣到55元,而采摘工資要30-35元,還得供吃住,收支完全倒掛。
有數據顯示,金壇茶園面積已較前幾年縮減近10%,大多改種用工較少的苗木。假如苗木行情好轉,毀茶更難逆轉;即使不毀,也疏于管理或投入。
突破:用足另外90%資源
也有走出新路的。
“人工采到5月20日,接下來是機采。光是春茶,我們就比其他企業多摘了一個月。”江蘇鑫品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尹福生告訴記者,再過幾天,開始機采夏茶。
尹福生介紹,國外每畝茶葉利用在150公斤以上,而國內只有37.5公斤,整整相差了4倍。在鑫品,春、夏、秋三季一著不讓,就是要充分利用另外90%茶葉資源。
該公司引進立體多點采摘樹勢培植技術,采收春季名茶后,及時將茶樹回剪至40厘米高,通過納米材料遮陽網覆蓋,提高鮮葉氨基酸、葉綠素含量。等長到1米高時,又可人工采摘單芽,并且更適合機械采收。
機采鮮葉制作成怎樣的產品呢?其實,早在10多年前,鑫品就與中國農科院茶研所合作,在主推金壇雀舌名優茶的同時,成功開發了超微綠茶粉、低咖啡因綠茶、抹茶、氨基丁酸綠茶等新產品,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其中,抹茶除直接飲用外,還可廣泛添加于各類食品、乳制品、化妝品和保健品。
早轉一步,贏得主動,鑫品茶園畝均綜合效益已經在1.5萬元以上。但尹福生也有苦惱,抹茶、茶粉等產品供不應求,甚至很多訂單不敢接,關鍵是茶園總量只有3200畝。因為機采,首先要建成片標準茶園,一家一戶零星種植的茶農難以做到;而采茶、制茶機械投入動輒數百萬元,也不是一般企業所能承受。
所以,鑫品在金壇還只是個案,很難復制。
方向:在哪里?
茶不僅能喝,還能吃;不僅人能吃,雞和魚也能吃。尹福生透露,他們公司新成立的陳宗懋院士工作站,主攻畜禽、水產飼料添加茶葉技術課題,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作為金壇市茶葉協會會長,尹福生呼吁,茶葉用途極廣,現在首先要保住種植面積,地方政府能出臺扶持政策,引導茶企由勞動密集型向機械化、標準化生產轉變,提高綜合效益,保護茶農種茶積極性。
金壇市農林局局長閻炳泉則認為,應鼓勵茶企多利用茶葉資源,多制大眾茶,滿足更大市場需求。同時,讓茶葉回歸文化屬性,叫響茶文化名片。
茶企和茶農也正在作出積極探索。錫峰茶場幾百畝茶園,山水相間,環境幽雅,順勢成立惠盛家庭農場,以茶為媒,垂釣、采摘、嘗農家茶,收益倍增。在茅山茶區,利用茶場開設的農莊、茶社等農家樂景點,近年如雨后春筍。
鑫品茶業則在原先茶博園的基礎上,即將啟動4000多平方米的江南茶葉大觀園建設。其中融合《紅樓夢》元素,搭建大舞臺,通過茶藝表演、劇情再現等形式,展示和傳播茶文化,成為茅山旅游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