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紅六月,北京國際茶業展隆重舉行。參加如此盛大展覽,茶企樂意,商家中意,政府愿意。為何?一次展覽,品牌能夠比拼高低,渠道能夠順利“疏通”,地方能夠擴大影響。更重要的是,能夠找到差距和不足,方法得當,迎頭趕上,對促進區域經濟飛速發展大有裨益。
常德茶葉,參加了這次展覽。朱曉平副市長帶隊,常德市供銷社理事長戴作凡參加,向同行取經,找自身差距,定奮斗目標,收獲很大。外地如信陽毛尖,六安瓜片產值上百億,本省安化黑茶、君山黃茶名氣也不小。常德這塊最適宜茶葉生長的寶地,這片茶葉究竟還有多大的提升空間?如何破解發展過程中一道道瓶頸?值得各級政府、各家企業、甚至廣大市民認真思考,共同努力。
比地理、比品質、比文化 沅澧大地占盡先機
沅澧沃土產好茶,是不是記者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呢?答案是否定的,有充分的依據為證。
依據一: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自然條件適宜長什么,它成為支柱產業的可能性就最大。茶葉呢?專家研究認為,北緯25°至30°之間,是茶葉最適宜生長的黃金緯度帶。常德地處北緯28°24′至30°8′之間,更叫絕的是,茶葉核心產區土壤呈弱酸性,河流發育,雨量充沛,早晚云霧繚繞,白天陽光充足,光熱水土條件組合起來,環境質量達到國際一流標準,正所謂“好山好水出好茶”,世界上像常德這么優秀的可產茶的地區,并不多見。
依據二:品質是決定性因素。先天條件優越,為內在品質打下了基礎。化驗分析結果表明,常德所產茶葉香高味醇,內含物質極為豐富,水浸物含量、茶多酚含量、兒茶素總量等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均高于普通品種。以桃源大葉茶為例,它發芽早,采摘時間比其它茶品種長1個多月。產量高,干茶畝產可達700斤(現在全國平均是100斤,湖南少平均只有90斤)。內含物豐富,氨基酸含量比其它品種要高出一倍,茶黃素含量要高40%。別小看這片桃源大葉,在古洞春集團,它既能做銀針,又能做綠茶,更適合做紅茶和黑茶。專家考察發現,常德至少有100萬畝面積,是適宜桃源大葉生長的。
與此相得益彰,石門銀峰、澧縣雙上綠芽,都是獲得國際國內認可的有機茶主產區之一。這些地方,無特大冰災之憂,少自然害蟲之擾,林中種茶,茶林相間的生態體系,原生態自然環境,別的茶產區很難復制。
依據三:茶文化歷史悠久。西湖龍井聲名顯赫,在于皇帝一飲。常德呢?雖然相對偏僻一點,交通不便,皇帝沒有來過,但由于品質上乘,宋代,石門牛抵茶已成朝廷貢茶,元明時期,澧縣雙上綠芽成為皇室貢品。西晉《荊州土地記》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
“茶禪一味”,是中國人廣泛認可的茶道四字真訣,被日本人奉為茶道靈魂。首先領悟的是誰?就是住持石門夾山寺的一代禪師——唐代高僧善會(人稱夾山和尚)。2003年,全國在夾山寺舉辦茶文化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認定:“茶道之源,茶禪一味”起源于唐,興盛于宋,出自夾山寺,石門是中國的“茶禪之鄉”。如今,日本茶人每年還要來到夾山,拜竭祖師爺。
看品牌、看規模、看影響 常德茶業令人汗顏
地理條件好,自然條件好,茶葉品質好,常德茶業做得怎么樣呢?由于不可能一年兩年就把產業做大,這樣定位常德茶企現狀,也許是恰當的:自己和自己比,每年都有很大進步,但和外地同行比,差距還有不少。
現實情況是:常德茶企規模偏小,品牌影響偏弱,個別茶葉產區甚至成了外地茶企的原料供應基地。
龍頭企業不強是“病因”。據統計,全市現有400家茶葉加工流通企業,絕大部分還處于家庭作坊階段,僅有36條茶葉加工標準生產線,平均一天僅能消耗144噸鮮葉,按照目前25萬畝實實在在的茶園面積推算,鮮葉年產量12.7萬噸,至少需要80條生產線,才能加工完成。不能加工轉化的部分,通過小作坊簡單處理之后,賣給安化、賣給岳陽、甚至賣到浙江、福建,是太自然不過的事情。
茶企不大,抗風險能力肯定就弱,管理水平自然就差。當前,全市僅兩成茶葉加工成名優茶出售,茶飲料、茶食品、茶多酚等拉長產業鏈條提升附加值的產品,常德還在“剃光頭”。反觀信陽毛尖集團,研發的“得正”茶飲料、環宇綠茶天然纖維內衣、“信陽紅”茶酒、茶多酚膠囊等,均已投放市場。同樣一斤茶葉,人家多賺好多的錢。鄰近的益陽市,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全力推進茶企換代升級,已有7家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22家市級龍頭企業,每到收購季節,跑桃源、跑石門,搶購茶葉,成了這些企業的家常便飯。
茶葉品牌太多,人家怎么記得住。常德共有3個中國馳名商標,分別是石門銀峰、桃源古洞春,澧縣雙上綠芽。但他們的影響力還十分有限。現在,全市有33個茶葉品牌,平均每400噸就有一個品牌。信陽市把所有企業子品牌,整合到“信陽毛尖”公共品牌下,旗下僅“龍潭信陽毛尖”,直控茶園基地30萬畝,年產值過100億元。“信陽毛尖”2013年品牌價值就高達49億元。浙江省的茶葉,全部整合在“西湖龍井”一個品牌名下。常德很想整合,石門剛剛起步,但不徹底,其它縣整合也在開始。常德想打造一個品牌,提上了議事日程,由于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的確很難。
營銷是常德的“短腿”。再好的產品,賣不出去,就是枉然。常德農業龍頭企業,無論是茶企還是其它企業,有一個通病,就是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做大做強的決心和勇氣。這次在北京開座談會,企業家們異口同聲:政府要加大支持,政府要宣傳品牌,政府要……政府要……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小小的“古丈毛尖”,全國200趟列車上有廣告、張家界、鳳凰黃金旅游點有廣告、進駐“華聯綜超”等等。益陽在外地建立了5000多個品牌茶葉店,河南信陽有茶葉集貿市場100多個。請問常德企業宣傳有多少?常德銷售店面有幾個?
抓整合、抓推廣、抓營銷 各路精英快展風采
常德茶業發展,潛力巨大,機遇很大,應該怎么辦?這是擺在各級政府、主管部門、茶葉生產企業的現實問題,沒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期待后發趕超,是沒有可能性的。
2013年8月7日和2014年1月14日,湖南省政府2次下發文件,加強茶葉生產,這在新中國成立以來還是第一次。文件確立了兩個目標:到2020年,全省茶葉實現產值1000億元,茶農收入翻一番。常德由市供銷社牽頭,制定了相應發展規劃,2020年全市茶園面積穩定在50萬畝,實現綜合產值100億元。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實現這個目標,究竟應該怎么辦?肯定有人說,要加強組織領導,要加大資金投入,要強化科技支撐,要……筆者認為,這些話都是中肯的語言,關鍵是如何落實。
關鍵點一:規范管理體制,解決誰主管的問題。茶葉不能像食品安全一樣,工商管、質監管、公安管、衛生管,出了問題誰也不管。全國99%的地區,都是供銷社管,全國性活動,也是供銷社組織,在常德茶葉主產縣,由供銷社統一管理,方便上下聯絡,工作推進,必須明確。
關鍵點二:狠抓思維創新,解決擴張發展難題。創新思維,充分發揮政府推動,部門聯動,市場拉動,企業帶動、茶農主動的作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常德茶業才能實現彎道超車。
創新體制,推行企業、部門、社會、合作社、大戶共同參與的發展模式,建設好現代茶園,把發展茶葉產業納入政府辦實事的范疇。
創新產品,鞏固擴大綠茶地位,恢復紅茶的歷史榮光,適度生產黑茶,花大力氣發展茶葉精深加工。
創新品牌,發揮常德人的聰明才智,共同為常德茶葉取名字,多開展茶文化交流活動。
創新營銷。常德要喝常德自己的煙,自己的酒,更要愛喝自己的茶。然后走出去、請進來,把聲勢造起來,把品牌叫出來。
關鍵點三:企業要注重自身宣傳。常德企業發展速度不快,究竟原因在哪里?記者每到一家企業,總是千方百計進行交流,得出的個人觀點是:常德傳統上做生產輕銷售,企業注重找政府每年喊點錢到企業來,忽略或者根本舍不得花幾粒“銀子”自己搞宣傳,企業發展缺乏規劃引領,缺乏頂層設計,很多是泥巴蘿卜吃一節擦一節。歸根到底,這是常德本土文化的劣根性造成的。企業家觀念不更新,政府再推動轉變也不大。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常德茶葉要走出湖南,走遍中國、走向世界,就要從現在開始,提升品質、提升科技、提升品牌、提升銷售,提升文化,也只有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