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身世凄苦。他是個西湖棄兒,被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拾得收養。其貌不揚,還有些口吃,長大后不愿削發為僧,逃到戲班子當了優伶……后來他采茶覓泉,頌經吟詩,每每至日暮,才號泣而歸。唐代宗曾封他太子文學,他沒有接受,留在了民間,留在了他宿命的歷史位置上。
相傳,智積禪師是位嗜茶的和尚,而且非陸羽煮的茶不飲。后來陸羽云游他鄉,智積就此停止飲茶。后來皇上(代宗)召智積進宮,每天命宮中煮茶名手奉上名茶,一再勸智積品飲,希望得到他的贊美,但智積總是嘗上一口,便默默放下了。代宗不服,密召陸羽進宮,由他烹茶,再端給智積,智積照例喝了一口,立即驚訝地說:“漸兒何時歸來?”代宗驚問何出此言,智積笑道:“方才飲的是漸兒茶。”代宗至此才心服口服,讓陸羽出來見過師傅。
這個故事有另一個版本,主角之一的智積法師換成了國師佛光和尚,陸羽的遠游也有了理由,是奉帝命遍訪天下名泉,其他的,完全相同。陸羽的茶藝之精,和尚的知茶之神,都是一樣的。但是這個故事里,似乎還有什么,在觸動我的心。
傳說是不是真實的,我不知道,但是歷史上的記載,陸羽受到的待遇不是這樣的。宋代王讜《唐語體》和《新唐書•列傳》的《陸羽傳》告訴我們:御史大夫李季卿把他召來,然后只因他衣著寒素,又沒有諂媚討好地玩炫目的茶藝花招,就看不起他,先是不行禮,后來又叫人用三十文打發他走了。區區三十文,簡直是打發叫花子,這樣的輕蔑無禮,使倔強清高的陸羽感到無比屈辱和憤怒,以至于寫下了《毀茶論》來發泄心中的憤慨。《茶經》的作者寫《毀茶論》,誰能想象他的尊嚴受到怎樣的傷害?
回頭再看那個漸兒茶的故事。多么溫暖,多么感人。原來最讓人感觸的,不是陸羽的神乎其技,也不是和尚的精于品茶,是哪位和尚更不重要,這個故事說的是:知音難覓。
世有千里馬,而伯樂不常有;世有漸兒茶,而禪師在何處?那樣的相知相重,那樣的知遇之恩,是多么的難得!都說漸兒茶好,可是好到什么地步?對真正的知音來說,是好到不可代替,好到不能容忍退而求其次。旁人也說漸兒茶好,皇帝也知道陸羽手段高,但是皇帝不相信,那種好是獨一無二的,他更不相信,精誠所至,茶能通神,有人能通過一口茶就辨認出陸羽和其他高手的區別。
我愿意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因為孤苦的陸羽需要這種靈魂的溫暖,我們也需要。我還愿意想象,當皇帝叫人送上那盞茶的時候,陸羽——一路上備受辛苦、冷遇的陸羽,就站在側旁的帷幕之后,他懷著堅定的信念,又難免些微的擔心,側耳傾聽,他的耳朵甚至沒有放過茶具接觸的輕微的脆響,以及啜茶的聲音,皇帝和他都知道,他,只有一口茶的機會。然而,智積沒有讓他久等,他驚喜而清晰地說:“漸兒什么時候回來的?”一口茶,他就認出了陸羽,斬釘截鐵,不作他想。陸羽走出遮身的帷幕,對著師傅拜了下去,他的身子伏得那樣深,因為他要掩飾自己的熱淚。
皇上的賞識與靈魂無關,榮華富貴與內心無關,只是人生在世,如果沒有這樣的知音該是多么寂寞,多么荒涼。千古之后,懷才不遇的人,如果看到這一幕,是否要替陸羽流下忍住了的眼淚?
一聲漸兒茶,雙淚落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