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古時候又稱為茶器,陸羽的《茶經》把采茶、加工茶的容器稱為茶具;泡茶、飲茶稱為茶器。宋代又合二而一,把茶具、茶器合稱為茶具。現代人所說的“茶具”,主要指茶壺、茶杯這類飲茶器具。
最早的飲茶器具(漢代)
飲茶的器具與酒距、食具共用,有人說商代前后就有了茶具陶缶——口小肚大的容器。大多數專家認為我國最早的燒水及飲茶器具是西漢王褒《僮約》(公元前59年)“武陽買茶,享荼盡具”這個“具”可能是茶具或食具。1990年浙江上虞出土了一批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的碗、杯、壺、盞等器具,在一個青瓷儲茶甕底座上有“荼”字,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具,所以茶具的出現最遲于始于漢代。我國在隋唐以前,漢代以后,盡管已有出土的專用茶具出現,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內的飲具之間,區分並不十分嚴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兩者是共用的。
專用茶具的出現
茶學界公認最早的有關茶具的文學記載是西晉(公元265-316年) 左思 (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嬌女詩》,其中有“心為荼荈劇,吹噓對鼎。”這“鼎”當屬茶具。
完備的唐代茶具
1、茶具的形成期:漢代→→隋唐以前。
從漢代到唐代,人們飲茶通常加蔥、姜、橘子等物一起煮,與煮湯(蔬菜)無差別,或用來解渴,或用于菜食,可能與食具共用。最早我國古人多用鼎和鑊(huo)煮水。
2、專用茶具的確立(陸羽)
唐代飲茶之風盛行,飲茶由粗放煮茶進入,精工煎茶階段,于是茶具的藝術價值開始受到重視。
陸羽的24件茶器在王公之門正式的茶宴中不可缺少。一般的可以簡化。
陸羽《茶經》“四之器”中所列,連同附件統計、煮茶、飲茶、炙茶和貯茶用具共有24件,他自己設計了一個風爐(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國道家五行思想與儒家為國 勵志精神而設計,以鍛鐵鑄之,或燒制泥爐代用。茶壺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壺稱"注子",其意是指從壺嘴里往外傾水,據《資暇錄》載:"元和初(公元806年,唐憲宗時)酌酒猶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罌,而蓋、嘴、柄皆具。"罌是一種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壺類似瓶狀,腹部大便于裝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約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歡"注子"這個名稱,甚至將茶壺柄去掉,整個樣子形如"茗瓶",因沒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壺"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點注"。就是根據唐代茶壺有"注子"一名而來。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種銅制的"茶罏"
盧仝煮茶圖
興盛的宋代茶具
飲茶之風“興于唐,而盛于宋”
宋微宗的《大觀茶論》,宰相蔡囊《茶錄》可以想到飲茶之風的興盛。
宋代以后,我國飲茶方法隨著茶葉加工方法的逐漸改變,已開始不加調味飲茶了。茶具主要有茶碾、茶羅、茶盞、茶杓和茶瓶等。
宋代初期煎茶或建茶,器具與唐代差不多,炙茶針對于陳茶,新茶不炙拷。專門煮水用的"湯瓶"。當時俗稱"茶吹",或"銚子",又有"鐐子"之名,因瓶口小,難以觀察到瓶中水沸的情況,只好靠聽水聲來判斷水沸程度
南宋時,點茶法流行,南宋審安老人《茶具圖贊》畫了12件茶具,稱之為“十二先生”并按宋時官制冠以名稱,賜其以名、字、號。可見當時上層社會對茶具的鐘愛。宋代全套茶具是12件以盧仝號命名為“大玉川先生”,由此可見對茶、水、具更講究。宋代茶盞非常講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盞"的質地、紋路細膩和厚薄均勻。據宋蔡襄《茶錄》載:"茶白色、宜黑盞,建安所造者黑,紋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依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葉茶,就選用黑色茶盞,說明當時已經注意到茶具的搭配關系。搭配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更好的茶色與茶香。
宋代民間飲茶多用茶盞,宋代建安制造的一種稍帶紅色的黑茶盞,被時人看作是佳品。
盞是一種小型茶碗,口敞小底,有黑釉、醬袖、青白釉及白釉等多種。宋朝燒制茶具著名的產地有五大名窯,即官窯、哥窯、汝窯、定窯、鈞窯,各產不同風格的瓷器。官窯在杭州,哥窯在浙江龍泉;汝窯在今河南省臨汝縣(古屬汝州);定窯在今河北省曲陽縣,古屬定州,故有定窯之名;鉤窯在河南禹縣神后鎮。禹縣古名鈞州而得名。
宋代茶具流傳到了日本和朝鮮半島,推動了世界茶具的發展。
宋代斗茶圖
過度時期的元代茶具
餅茶開始走向衰退、散茶開始興起。景德鎮因燒制青花瓷而聞名于世。元代茶壺的變化主要在于壺的流子(嘴),宋代流子多在肩部,元代則移至腹部。
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鑄茶罏”。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時至明朝,社會也普通使用"銅茶罏",而特點是在做工上講究雕刻技藝。
明代
明朝煮水使用“湯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湯瓶的樣式品種也多起來。從金屬種類分,有錫瓶、鉛瓶、銅瓶等。當時茶瓶的形狀多是竹筒形。這種竹筒狀湯瓶好處在于“既不漏火,又便于點注(泡茶)”。可見湯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兩種功用。明代同時也開始用瓷茶瓶,可是因為“瓷瓶煮水,雖不奪湯氣,然不適用,亦不雅觀。 有一種饕餮銅罏在明代最為華貴。"饕餮"是古代一種惡獸名,一般在古代鐘鼎器上多見到這種琢刻的獸形。是一種講究的琢刻裝飾。由此見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藝十分突出。
據《長物志》載:"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熱湯氣。"說到宜興砂壺幾乎無人不知。紫砂茶具創造于明代正德年間,根據明人周高起《陽羨茗壺錄》的“創始”篇記載,紫砂壺首創者,相傳是明代宜興金沙寺一個不知名的寺僧。而有史記載的是供春。《陽羨名陶錄》記載說:"供春,吳頤山家僮也。
明代貴重的茶盞主要有"白定窯"的產品,白定即指白色定瓷窯,這種窯瓷為宋代建于定州。在定州,窯瓷茶盞上有素凸花、劃花、印花、牡丹、萱草、飛鳳等花式。又分紅、白兩種。
時人辨別白定瓷的真偽,主要從是否白色滋潤,或見釉色如竹絲白紋等判定是否真品。因定州瓷色白,故稱"粉定",亦稱"白定"。盡管白定窯茶盞色白光滑滋潤,但是在明朝白定窯茶盞始終是作為"藏為玩器,不宜日用"。
明朝青花蓋碗
清代
清代就自有獨特的高雅茶具。老北京大家貴族、皇室宮廷,乃至以后許多高檔茶館,皆重蓋碗茶。此種茶杯一式三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蓋。蓋碗茶又稱“三才碗”。三才 者,天、地、人也。茶蓋在上,謂之“天”,茶托在下,謂之“地”,茶碗居中,是為“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一個小天地,小宇宙,包含古代哲人“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