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料供應緊缺
一是生產企業多,普遍存在開工不足。近幾年來,該縣通過外引內聯,全縣大大小小祁紅生產廠家發展到21家,祁紅生產開始走出低谷,總產量接近3000噸。但這種產量僅為計劃經濟時期原祁門茶廠一家生產水平,因而眾廠家紛紛爭購生葉資源,造成大多數廠家吃不飽。二是茶園管理粗放,單產過低,全縣14萬畝茶園中優質高產茶園率不足20%,部分農戶茶園靠天收。三是農村外出務工過多,采工不足,部分茶園無人采摘。四是紅綠茶爭原料,目前已形成谷雨前以綠茶為主,谷雨后以紅茶為主的情況。
二、資金短缺
農產品加工企業在收購期間需要大量資金,由于目前融資渠道窄,企業只能向金融部門申請貸款。出于部門利益考慮,金融部門貸款條件苛刻,企業需用優質資產抵押,否則無法取得貸款。然而,茶葉加工企業非高新技術企業,可用抵押資產十分有限,造成大多數企業收購資金緊張。
三、企業間標準不統一
目前,“祁紅”品牌多達十幾個,有些品牌大同小異,在產品質量、包裝、規格、定價等諸多方面各自為政。工藝還不夠精良、包裝不夠精美,直接造成“祁紅”“優”而不“名”,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奪金拿銀”上。同時,“祁紅”等級由各企業自行制定,各企業品級之間相差懸殊。也正因為如此,才出現“祁紅”生產上和市場上的種種混亂,產品價格過低,企業效益普遍較差,原產地價值難以體現。因缺少龍頭企業帶動,每個產品的銷售量不大,市場覆蓋面窄,影響力不大。
四、稅負較重
據反映,國稅部門要求紅茶加工企業增值稅稅負必須達到4.5%,并采取收購環節增值稅限額低扣辦法,使精制紅茶增值稅稅負達到6.54%。紅茶加工企業產品附加值低,企業大多處于微利或虧損狀態,而且不象糧食、棉花等農產品在農戶與加工企業環節國家給予補貼。因此,企業紛紛呼吁降低稅負,為百年祁紅的振興松綁。
五、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目前,浙江、云南、福建、湖南、四川等全國產茶大省,省級財政每年都安排茶葉專項資金支持茶產業發展,而我省各級財政在支持茶葉產業發展上的投入微乎其微。國家在對糧棉等大宗農產品采取直接補貼的同時,對茶葉則無任何支持措施。因此,基層建議,國家和地方應采取有效措施激勵茶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