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茶,名之由來:人們從炒青綠茶中發現,由于殺青、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時,葉色即變黃,于是產生了新的品類--黃茶。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這種黃色是制茶過程中進行悶堆渥黃的結果。黃茶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黃茶芽葉細嫩,顯毫,香味鮮醇。由于品種的不同,在茶片選擇、加工工藝上有相當大的區別。比如,湖南省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茶,采用的全是肥壯的芽頭,制茶工藝精細,分殺青、攤放、初烘、復攤、初包、復烘、再攤放、復包、干燥、分級等十道工序。加工后的“君山銀針”茶外表披毛,色澤金黃光亮。
溈山毛尖產于湖南省寧鄉縣西部的大溈山,是黃茶中黃小茶的又一代表。溈山海拔千余米,山上有天然形成的盆地,地勢高峻,群峰環抱,縱橫十余公里。這里林木繁茂,郁郁蔥蔥,境內溪流密布,盧花泉瀑布一瀉千尺,常年云煙飄渺,罕見天日,有“千山萬水朝溈山,人到溈山不見山”之說。
這里的茶園屬黑色砂質土壤,土層深厚,腐殖質非常豐富,再加上茶樹飽受雨露的滋潤,故而根深葉茂,于是形成了梗壯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強的優異品質,是制作名茶的最佳原料。制作成的溈山毛尖茶葉形似蘭花,葉緣微卷,成塊狀,色澤黃亮油潤,白毫顯露,沖泡后湯色橙黃明亮,松煙香氣芬芳濃厚,葉底黃亮嫩勻。品飲時滋味醇甜爽口,風格獨特。前清舉人周在武《大溈凌云》詩,就可見其自然環境極宜茶,詩曰:“大溈十萬丈,上與浮云齊,山勢長不改,云飛愛復西。云去山有風,云來山有雨,風雨無定期,云情竟如許。”由此可見溈山毛尖產地的生態環境。
傳說溈山毛尖在唐代已有名氣,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的《寧鄉縣志》云:“溈山六度庵、羅仙峰等處,皆產茶,唯溈山茶為上品”。民國30年(公元1941年)的《寧鄉縣志》稱:“溈山茶雨前采制,香嫩清醇……密印寺內數株味尤佳”。密印寺系南宋著名佛教寺院,坐落在溈山鄉毗盧峰山腰處,始建于唐元和二年公元(806年)。殿堂高閣,莊嚴雄偉,金碧輝煌,有塑貼金佛一萬多尊,神態各異,故稱萬佛殿。寺內曾有一位老禪師,善于作茶,并能識別溈山地土、坡向及好茶出處。寺的周圍有白果食檀、美女照鏡、仙人進貢、蘆茶瀑布、來木井等十景供游人觀賞。
若論生產技藝,更是有其特色,溈山毛尖制造工藝,融黃茶的渥黃和的熏煙于一體。原料要求鴉雀嘴留魚葉采摘,經殺青、渥堆、輕揉、烘焙、熏煙5道工序。成品黃亮光潤,葉邊微卷,白毫滿披,開湯香氣濃厚,松煙香悅鼻,湯色橙黃明亮,滋味醇和爽口,茶渣極其柔軟嫩脆,很適合瀟湘百姓“呷茶”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