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山上的“三癸亭”。
水云鄉湖州西南,有一方古譽“妙喜佛國”的樂土“妙西”。1200多年前,這里誕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書法大家顏真卿、詩僧皎然、茶圣陸羽……這些震古爍今的先賢,不僅在妙西留下了雪泥鴻爪,更為中華茶文化史譜寫了清麗篇章。
妙西舊作“廟西”、“妙喜”,鎮北,有一突兀而起之孤丘“寶積山”。據說,這座峰青巒秀的小山,便是因夏王后杼南巡得名的“杼山”。至于“寶積”二字,傳為宋治平二年(1065)妙喜寺改額寶積禪寺而來。
沿老街過窄巷,拾級而上,抵達半山岙,在一片蒼翠中,清寂簡樸的陸羽墓默然靜臥。墓碑上,鐫刻著隸書“唐翁陸羽之墓”,一對頂端綴有“茶”字印篆的石柱分立兩旁,上刻北宋梅堯臣詩句:“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1995年秋,寶積山陸羽墓由當地村民自發捐資修建。
“書成傳世茶家首,品茗有載第一人。”墓地上方,有座“三為亭”,里面,供奉著茶圣陸羽像。亭柱聯有二,一已漫漶不清,另一為:“千古功績,自有后人評說;萬民敬仰,茶圣經傳全國”。亭畔,有飾以浮雕云紋的鼓形石凳;周圍,幾蓬茶樹吐露著清芬。西北,有一座孤清的土廟,“杼山皎然集,竟陵陸羽經”;西南方山谷,一代高僧皎然上人的靈塔幽棲于蓊郁間。
翻越山巒,穿過一片修竹林,來到寶積山東岡“三癸亭”前,匾額有三,分別為鄉邑陳立夫、李英先生和錢塘郭仲選先生題寫。亭內,懸有杼山簡介木牌。亭西,豎著一塊內容為茶、陸羽并《茶經》概述的“茶碑”,系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先生撰寫。旁邊,為《杼山記補碑記》。附近,尚有“功德碑”。在寶積山北麓緊鄰公路處,還立有陳橋驛題字的“杼山”石碑,背刻杼山歷史沿革。
據《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銘》載:“西北于叢桂之間創‘桂棚’,左右數百步有芳林茂樹,悉產丹、青、紫三桂,而華葉異各樹……”假如,唐代“三癸亭”故址確實在這兒,無疑是流韻千古的雅事。那三色桂花,仿佛暗合了陸羽、顏真卿和皎然三友。猜想“三癸亭”命名時,除了農歷“三癸同干”,有諧音“三桂”啟發的靈感么?陸羽當年折青桂送呈顏真卿,“青桂”是否又寓意著“清貴”?是否還借此頌揚這位清正廉潔的“三清太守”呢?
大歷年間,顏真卿出任湖州刺史,杼山也隨之風雅起來。繼撰有《詩式》、《詩議》和《詩評》的釋皎然后,茶家陸羽在輿志地理、文史掌故方面的修為也受到顏氏肯定。顏真卿與皎然、陸羽等人的品茗聯句活動,使“柏梁體”詩風得以發揚。顏公平生宏愿、文字音韻學巨著《韻海鏡源》雖幾經波折,也最終在陸羽等“江東名士”的協助下編纂而成。其后,還刊《石柱記》(即《吳興地記》)于杼山。從此,漢名“稽留”、晉稱“東張”、“其山勝絕,游者忘歸”的杼山“詩、禪、茶合一,儒、釋、道合流。”訪古探幽的歷代文人墨客絡繹不絕,白居易、蘇軾、葉夢得、張羽、黃玠、凌濛初、王穉登、吳綺、汪曰楨等眾多名士與杼山結下清緣。
到了清初,杼山茶亦聞名吳越。其時,客居揚州的湖州人姚世鈺(字玉裁,號薏田)曾贈杼山野茶予“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嗜茶如命、自詡“茶仙”的汪氏大喜,作詩《薏田惠杼山野茶》答謝:“水晶宮里來江城,惠我杼山春茗新。云此種植非園叟,雀銜種子生荒榛……”甚至,還發出了“莫笑老來嗜更頻,他生愿作杼山民”的感言。
上世紀80年代,湖州市創制了地方名茶“三癸雨芽”,此茶主產于妙西石山。此外,還先后開發了陸羽居茶、三癸白茶等新品。令人莞爾的是,不少鄉民將“三癸茶”呼為“三關茶”,想來,是“癸”、“關”字形相近引起的誤讀吧。
妙西水品,亦是可圈可點。飲馬池、魯公泉、葡萄泉(珍珠泉)、康王泉、清水泉,以及被民眾贊為“藥泉”的珍珠湖,皆名動菰城。
妙西境內,由于種種原因,分別有兩處“三癸亭”、“皎然塔”和“陸羽墓”(另一在妙峰山)。20年來,有關杼山地望的論證,仿佛“眾里尋他千百度”,至今依然撲朔迷離。追尋那一脈漸行漸遠的茗香,考證皎然卓錫、陸羽寄居的故地,或許,真將成為一道難解之謎么?
杼山究竟何在?陸羽埋骨何處?茶中仙,何方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