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山村,布衣瓦房,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但在山村,茶總是山里女人每天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情。雞叫完了三遍,天就亮了,女人披衣起床,刷鍋洗鍋臺、洗茶杯茶盞。再在鍋里添上半鍋剛挑的井水,等到鍋里的水燒開了,倒進水瓶,好好蕩洗一番,再把家里所有水瓶灌滿。從陶瓷罐里隨便抓一把茶葉,不一定要龍井,也沒有碧螺春,是山里人自種自制的那種普通的綠茶,但香、甘醇,隨便丟進一個水瓶里,泡上一瓶濃濃的茶,就夠一家人足足喝一天。
上午在田里勞作,太陽熱辣辣地燒烤著,出了一身臭汗感覺有些渴了,就回家喝些茶,稍作歇息,家也離得不遠,耽誤不了田里的工夫。到家了,拎起那個水瓶,倒上一碗或半搪瓷缸濃濃的茶水,放在桌子上冷一會兒,然后嘴里叼上一支煙或從腰里取下個竹煙筒,點著火美美地吸上一口,然后靠在門框上,看看天上的云,看眼前路上的人和風景,任風吹過臉龐。茶冷的有些差不多了,拿過來咕咚咕咚“牛飲”起來,是怎樣的愜意悠閑自在!
有熟人從門前路過,見面第一聲招呼就是:“到家里坐會兒,喝喝茶吧。”客人進屋了,主人從瓶里倒出半碗茶,然后是裝煙,茶煙不分家嘛,恭恭敬敬地給客人奉上。茶不冷不熱,剛好入口,煙是自家產的黃煙,勁頭很足。“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喝了第一口茶,吐出第一口煙霧,話匣子就打開了,“今年的秧苗是旱秧還是水秧?后山窩里一溜田有水吧……”其實,更多的時候,關于桑麻的事情,不是在把酒之間而是在這把茶之間說起來的。
假若你是一個外鄉人,到山村來辦事,走了很長的路,無論你走進哪一個村子,隨便尋一山野人家,都能夠討得一杯熱騰騰的村茶。碰上主人不在家,你可打開那虛掩的柴門,看見桌上有一壺茶,自取幾碗,不必感到不好意思。碰上主人在家,那就是你的福氣了。主人看得出你是一個外鄉人,不待你開口,會更加熱情地邀請你進屋坐一坐,喝碗茶。那茶雖經過多次沖兌,也許已經相當寡淡,但對于饑渴中的你來說,也是非常難得。休息好了,茶也喝足了,重新上路。好客的主人,還會把你送出柴門,一直送到大路邊,這才停下腳步來,叫你一聲:“慢慢走呵!”要是遠道的親戚來了,更是熱情得不得了,親戚還未落座,一杯香噴噴的茶水就送到面前,接著就是遞煙,自己也捧上一杯茶,陪親戚嘮嘮家長里短、兒女情長什么的,再接著就是做一頓豐盛的農家飯菜招待這不常來的親戚……
山里人不知道陸羽是誰,也沒人讀過《茶經》,更不知道茶文化是何物?但山里人知道茶是最珍貴的禮物,他們把祖祖輩輩傳下來的“仁義禮智信”濃縮在一杯普通的茶水里,用純樸的微笑,用恭敬的雙手,傳遞著濃濃的親情、友情以及釅釅的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