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燒”也好,“茶急”也罷,它們都在宋元時期退出了歷史舞臺,卻在六堡鎮留存了下來,沿襲至今,成為今天研究漢唐茶風的重要資料。
千年前的采茶特色
陸羽在《茶經》中,對采摘茶葉有很明確的介紹:“紫為上,綠為次。”近百年來很多茶人卻發現這個說法與實際制茶經驗不符,而現代科技的研究結果也表明紫色芽頭花青素含量比綠色芽頭高50倍甚至100倍。由于花青素給人以苦澀的口感,用富含花青素的紫色芽頭制茶,茶湯口感苦澀生硬,難以下咽。現代茶學教材中均有“紫芽不宜做綠茶、紅茶”的觀點。中國歷史名茶太平猴魁的采茶“八不采要訣”里,更是明確指出:“紫芽不采!”
那么,是陸羽錯了嗎?
陸羽沒錯,而現代的制茶人不采紫芽也沒錯。原因是那時的茶葉加工工藝與現代工藝有著很大的差別。據考陸羽時代的茶葉加工工藝是:“晴,采之,蒸之、搗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不像現在的綠茶,要趁新鮮喝,也不似紅茶的全發酵,而是以蒸汽殺青、搗爛(相當于現在的揉捻)、壓制成餅、烘干,再用竹篾穿孔懸掛儲存。茶葉的存放在當時是個極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可能會是幾年的時間,在存儲過程中,茶葉自然發酵是很正常的事。
紫芽的茶葉有更豐富的茶多酚和花青素,在緩慢發酵的過程中可以更多地轉化出滋味物質、香氣物質,花青素的苦澀卻在這漫長的發酵過程中減弱了。而一般的茶葉經過這樣的存放,滋味物質不斷釋放,待真正品飲的時候,滋味早已大不如前。于是,陳放得越久,就越顯出紫芽茶葉的優勢,因此,陸羽方有“紫為上,綠為次”的論斷。
用紫芽與綠芽,同樣按照傳統工藝制作六堡茶,成品經過短期的放置后品飲,紫芽茶的苦澀味遠超綠芽茶。但三個月后再試,紫芽茶的苦澀味略有減輕。存放一年后再品,紫芽茶的苦澀感已大為降低,茶湯卻更加濃郁,香氣不減。存放兩年后,再與綠芽茶對比,口感雖仍有一點苦澀,但茶味醇厚,茶氣剛猛,回甘悠長,而此時的綠芽茶經過長時間的存放,其口感已遠不如前了,無法和久置的紫芽茶比擬。由此證明了用富含花青素的紫芽茶青根據傳統工藝制作六堡茶,陳放越久口感越好。
這也是六堡茶越陳越香、價格也越高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