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與許許多多下崗職工一樣,王相衛告別了原工作單位,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家鄉,投入大山的懷抱。
他曾經是一名軍人,在崗時也曾擔任過一定的領導職務,同時他更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剛回到家里,那些祖祖輩輩與黃土打交道并且窮怕了的鄰里鄉里都向他投來充滿希冀的目光,言談中也不時流露出對他的期盼。可以說,就是從那時起,在鄉親們樸實無華的語言中,在他們充滿期望的眼神里,王相衛讀懂了他們的心聲,也感受到自己肩上的重擔:他決心在荊棘遍布的困境中闖出一條路子來,向落后挑戰,向貧窮宣戰,向人民群眾展示一名共產黨人在脫貧致富路上百折不撓的意志和風范,回報家鄉對他的養育之恩。
1995年,他揣著省吃儉用、東挪西借拼湊成的3萬元,開始籌建茶廠,走出了艱苦創業的第一步。憑借著當兵數年的閱歷,憑借在供銷部門多年從事采購業務的經驗,已初步養成了認識新事物、研究新事物的習慣,思維不再僵化,目光不再短淺。他深知要在經濟上打翻身仗,必須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敢于接納新事物,善于捕捉商機,能吃苦耐勞,不畏困難、不怕挫折。自那時起,堅定的信念支持著他在創業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走了過來。2001年,王相衛承包茶園300畝,擴大了建廠規模;2004年,投資營造東嶺、觀巖“高山巖茶”基地150畝,為提高生產效益奠定了基礎;2005年,在工商部門注冊了“懸劍山”牌“觀音綠雪”的品牌,打造了地方優質茶的形象。經過十幾年的苦心經營,從當初的白手起家,到如今近80萬元固定資產的規模,產品遠銷省內外,產值也穩步增長,前景看好。
告別貧窮,迎來小康。這,是他人生為之奮斗的目標,如今這一目標已經初步實現。但,這絕不是王相衛唯一的目標。
自2005年在全黨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以來,通過學習十六大以來關于先進性教育的相關文件、文獻,學習焦裕祿、鄭為民、任長霞、朱玉儒等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跡,他的思想認識乃至情感,又經歷了一次全新的洗禮,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共產黨員,就必須牢記黨的宗旨,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將先進性落實到群眾的切身利益之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體現我黨的先進性,體現出共產黨人的先鋒模范作用。
回顧王相衛走過的近十多年的歷程,在奮斗的同時,他一直都能夠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個人的事業與地方群眾的利益緊緊相連,對加快地方經濟發展,增加群眾經濟收入,改變貧困現狀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就拿2004年扶持東嶺、觀巖兩隊營造“高山巖茶”生產基地來說吧。當時他做出每年無償投資2萬元的決定時,首先遇到了難題就是家人不理解、不支持。當時家庭正值困難時期,年邁的父母病魔纏身,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出資請人照應;企業剛剛起步,設備的購置與更新需要大量的投入;孩子上學的花費,家庭生活的開支,經濟上本來就不堪重負的他,居然一下子要拿出那么多的錢去幫別人建茶園,也難怪家人想不通。好在這僅僅是家庭內部的問題,多費點口舌,多做點解釋也就解決了。更難的是東嶺、觀巖兩隊還有群眾不理解,態度上冷漠,行動上阻撓。習慣了傳統耕作、傳統經營的老百姓,受傳統觀念的制約,反響并不積極。在那段日子里,他幾乎每天都要爬山十幾里山路,深入到各家各戶,將新的經營理念灌輸給群眾,開拓他們的視野,幫助選址、規劃。有時候,他就干脆住在山上,和村民們一起揮汗搶鋤開辟茶園。精誠所至,精石所開,他的真誠與執作換來了村民們的支持,150畝規模的高山巖茶基地終于建成,茶廠的生產有了可靠的原料保障,兩隊的群眾也從中直接受益。過去,兩隊每年茶葉的人均收入不到200元,如今已上升到1200元。每當茶季來臨,村民們數點著賣茶收入笑逐顏開時,他的心中也是感慨萬千。
他家以及經營的茶廠緊鄰全軍小學,對學校、對教育,他從來都充滿了感情。這不僅僅緣于近鄰的關系,不僅僅緣于他當年是從全軍中學走出來、而他的孩子也在此就讀這份情結,不僅僅緣于學校老師中有志同道合、休戚與共的幾位朋友,更在于他對教育提高人口素質這一特殊作用的理解,在于他對鄉親們的子孫后代前途命運的關注。1997年,王相衛四處奔波,在他的社會關系、業務主顧、親朋好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結對幫扶”扶貧濟困的活動中,促成了全軍小學12名貧困生每年接受200元資助,計歷時9年整的幫扶事實,一時在當地傳為佳話。最初他是作為聯系人的身份來從事這一善舉的,自己也只是重在參與扶持了一名學生。后來,他做為牽頭人的角色在不經意中變成了相關活動的組織者和接待者,每年都要因此而投入相當的精力、時間和資金,原因是那些捐資扶貧的志愿者每每來全軍鄉,他們都不愿意興師動眾給地方政府添麻煩,更不愿意增加學校尤其是老百姓的負擔,往往都是自帶干糧、自備礦泉水。自為此項活動的牽頭人,同時又兼地方主人,面對遠方來客又豈能袖手旁觀、無動于衷呢?
全軍小學飲用水的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著全體師生。學校曾計劃高位引水,鋪設水管,然由于缺乏資金,由于在取水水源、管道鋪設等具體細節上與地方群眾難以協調,無法達成共識,一直只能是師生們心中的一個美好的愿望,可望而不可及。對此,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地里,深入到相關的農戶家里,從教育的意義、學校的作用等大道理著眼,從每家每戶都有孩子要上學受教育等小處入手,深入細致地耐心說服。對個別反對戶則以利相許,允諾自來水工程一旦建成為其提供優先、無償服務等。當所有前期準備到位,他又拿出8000元,聯系了工程隊,組織工程上馬,就這樣,沒費學校一分一厘,沒費老師們一唇一舌,自來水終于引進了校園。看著老師們似園丁在辛勤地澆灌幼苗,他也為自己能從旁做出一點奉獻感到自豪。
許多人都因此說他好管閑事,但他生性如此,誰叫他是一名共產黨員呢!是黨員,就得時時刻刻想著為人民群眾多做一點實事,在為人民服務中品味人生,品味甘甜,這也許就是他一生的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