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茶城、金源茶城、亞新奧茶城等在京相繼亮相,云南普洱茶城近日又新張,專家指出,雖然北京茶城數量不斷增多,營業面積不斷增長,但整體茶葉市場經營仍未擺脫十幾年前的地攤模式,規模化、品牌化生產才是茶葉企業的出路。
馬連道是北京茶葉經營著名的集散地,從1984年各地茶商陸續聚集馬連道后,到目前茶葉市場已擴展至1500多米長,擁有11個茶城,其茶葉銷售輻射華北、甚至東北等地。除此之外,北京茶城數量仍在不斷增多,金源茶城、亞新奧茶城、和美茶城等茶城布局北京,馬連道另一新的茶城??格調茶城也在招商中,可容納茶商2000余戶。
位于宣武門的云南普洱茶城新張后依然在招商,其招商方表示,商戶都是從云南直接引進的,茶城專做普洱生意。但記者了解到,茶城內的商戶,除了易武車順號等幾戶較大茶廠外,多是私人茶廠在京的門店。“有100多年制茶史的易武同慶號北京負責人表示,“工藝和原料決定普洱茶的品質。制茶工藝穩定,有嚴格的管理程序才能生產出品牌茶。小作坊式的加工模式,無法保證品質,不少小作坊會偷工減料、減少殺青程序等,銷售環節則通過低價等惡性競爭手段。”像易武同慶號擁有自己茶園、茶葉加工車間的茶企業,在京城各茶城并不少,很多是前店后廠的經營模式。由于人工采摘成本、生產成本等增加,茶商們又相互打壓價格,很多小茶廠都在勉強維持著。一位在馬連道經營茶葉近20年的沈老板向記者抱怨,市場客戶是有限的,茶商雖然不斷增多,但60%的商戶在勉強維持。
“小商戶缺乏企業發展規劃,資金回籠后沒有用于規模化生產,加工環節多停留在手工制作環節,與立頓等國際知名茶品牌自動化、科學化的生產流程還有很大差距。”在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茶產業委員會成立周年紀念會上,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國際茶業科學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于觀亭對記者說,茶葉市場需要轉型,擺脫粗放型的生產銷售模式,企業利潤才會增加。于觀亭強調,現在茶葉企業不少,但品牌缺失現象嚴重,像張一元、吳裕泰等具有知名度的企業還很少。“通過并購等方式資源整合,集中資金、技術等優勢,才能把茶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