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茶葉界人士介紹,來自閩東茶鄉寧德的茶商———林洪生,雖然年輕,卻有著傳奇的人生經歷。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他已在蘭州市城關區和七里河區開了多家茶葉經營店,并在2005年年底引進了一家國內茶葉連鎖品牌。至此,他進入了茶葉品牌的打造期。
出身茶鄉
從小與茶打交道
在武都路雪峰茶行的雅座上,老板林洪生一邊讓記者品嘗剛剛發來的新茶,一邊打開了話匣子。他告訴記者,他的家鄉閩東寧德一帶,自古就是全國有名的茶葉之鄉,全國有名的鐵觀音茶,多數都產在這一帶。他從能干活開始,除了上學,就是跟著大人上山采茶。他告訴記者,那時每天采的茶葉還不到十斤,晚上回來后集中交給收茶的茶商。剛采到的茶葉賣得也很便宜,一年下來家里也賺不了多少錢,而比較賺錢的還是加工茶葉的人和銷售茶葉的商人。
首次創業
茶廠以賠本而告終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家里也慢慢有了一些錢,他有了辦茶廠的想法。1998年,他和一位一起長大的朋友在當地開了一家規模比較大的茶廠,招聘了一些工人開始加工茶葉,貨全部發到了全國各地。后來,由于經營上出現了一些問題,再加上有很多發往全國各地的貨收不到貨款,茶廠辦了一年就倒閉了。他和朋友賠了近20萬元,還欠了一屁股賬。
扎根蘭州
要賬路上走出的茶商
倔強的他并沒有就此低頭,反而暗下決心,要以“誠信”再闖出一番天地來。1999年五六月,為收回開茶廠時欠的錢,他踏上了討賬的路。
在蘭州他看到這里的市場不僅大,而且政府也給優惠政策。因此,他下定決心要在蘭州發展。他告訴記者,當時他只有兩三萬元。后來通過熟人借了一些,在家人的幫助下,首先在城關區的農民巷開了一家只有十幾個平方米的茶葉經營店。
當時,蘭州的茶葉專賣店還不足100戶,很多茶葉都通過百貨商店進入千家萬戶,生意還比較好做。可是好景不長,趕上了農民巷拆遷,他只好將店關了,但那時他已積累了部分資本。
謀求發展
從小門店到連鎖經營
農民巷的門店關了后,他又在城關區的雁灘開了一家比較大的門店。從那時起,他用誠信換來了消費者的關愛和信賴。賣出去的茶葉如果出現質量問題,他絕對是二話不說,就給消費者換;有很多消費者喜歡大幅的壓價,而他會在保本的前提下出售。就這樣在2001年年底,他又在西北賓館門口開了一家面積比較大的南峰茶行,這兩個店為他以后的發展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市場打開了,他的茶葉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歡迎,有百分之五十的是回頭客。另外,天水等地的一些茶葉經銷商也前來批貨;還有一些外地的消費者,乘出差的機會專門到他的茶行買茶;也有部分外地人打電話要求郵購。總之,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購買,他都會滿足消費者。
后來幾年,他連續在慶陽路、小西湖、武都路及部分超市開了六七家店。其中武都路的這家茶行為了打造品牌,引進了目前全世界流行的連鎖經營模式,專門經營各種各樣的普洱茶。
記者訪談
誠信是賺錢的基石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林洪生先生常提的一句話就是“茶品即人品”,要想做好生意,誠信是最大的根本,如果失去了誠信,這輩子就別想再賺錢了。如果你賣出去的茶葉沒有質量保證,還會有回頭客嗎?肯定沒有。
記者:在茶葉市場激烈的競爭中,如何取得效益和成功?
林洪生:常言道“茶葉三分解渴七分品”,對茶葉質量的好壞,會喝茶的人只要輕微的品一品,就能知道茶葉的質量。為提高茶葉的質量,我曾將一些質量不好的茶葉退還給廠家,并且不在那里進貨。我還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幾個茶葉主產區專門去看,尤其關注茶葉的長勢及制作、包裝等每一個環節。如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茶葉的質量。
做了這么多年的生意,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誠信,應該說誠信是賺錢的基石。千萬不能去忽悠自己的客戶,更不能將自己質量不過關的產品銷售給廣大消費者。
記者:從商海里打拼了這么多年,您是如何發現財富的?
林洪生:其實每個人身邊都有一筆無價的財富,但是很多人卻不會去挖掘。大家身邊都有很多可以互相合作、互相交換的資源,就看你如何去掌控它、利用它。要想成功,就要向行業頂尖的朋友學習,這樣你才能有一個較大的提高,快速成長起來。只要相信世界上沒有你做不到的,你就一定會努力取得成功。
記者:您今后還有什么新的打算或投資計劃?
林洪生:目前,我已經開始嘗試茶葉的連鎖化經營,如果嘗試成功后,將再開幾家店。他還告訴記者,目前他的經營還是比較單一,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還將進行多元化發展,比如生產包裝袋、做一些貿易等。還準備做建材等方面的生意。